close

庫爾的天氣還是像昨天一樣充滿了水氣,灰濛濛的天空似乎在預告下一場大雨的來臨,但好險今天的行程可是要往瑞義的交界方向,意思就是往瑞士的南邊走,那裏的天氣應該就不會是這樣子了吧!而今天要搭乘的是瑞士觀光列車中另一條極富盛名的伯連納快車(Bernina Express),且早在台灣就已經經先預訂好座位,相信今天應該是非常讚的一天。

伯連納快車【Bernina Express】

伯連納快車由庫爾發車,到義大利北邊的小鎮蒂拉諾(Tirano)為止,加上伯連納快車巴士(Bernina Express Bus,又稱棕櫚巴士),整趟行程可達瑞士南方大城-盧加諾(Lugano),因此,今天的行程可謂是輕鬆行程,簡言之,就是坐大半天的車、看瑞義邊境的風景;由於今晚下榻盧加諾,但明晚我們又會回到這間旅館,所以,昨晚便已請大家將行李精簡,將大型行李寄放於此,這樣坐起車來也比較輕鬆方便。

IMG_7513.jpg

▲下榻旅館的正門

搭乘8:32a.m從庫爾車站出發的伯連納快車,抵達庫爾車站時,這裡的天氣依舊未有好轉,只能期待這趟往南的旅程會逐漸放晴;由於早在台灣就已將伯連納景觀列車及伯連納巴士的座位預訂好,帶著列印出來的座位預訂證明,就上車找位子了;一上車發現景觀列車的座位果然不先預訂是不行的,所有的座位幾乎都標有預訂席,而且不知道座位的大小是不是對西方人來說有點小,很多老外都是一個人坐兩個位置,可能他們覺得坐得舒服更重要,因此,都多訂了一個座位給自己,所以,如果你是突然想搭乘這種大車窗的景觀列車,還是強烈建議各位先到Rhätische Bahn的網站上訂位吧!

IMG_7536.jpg

▲這麼大片的觀景窗,看了心裡就舒服

IMG_7541.jpg

▲這個餐點服務推車的山羊造型超吸睛(金)的,好多人都衝著要多看幾眼,就點些東西來讓服務人員停下來囉!

伯連納快車自1973年首度通車之後,是一條方便體驗從阿爾卑斯山北麓橫貫至阿爾卑斯山南麓,一睹高山湖泊及冰河,體驗奇橋及峽谷景色的絕佳路程,全長145 公里的路線深受世界各地旅人及瑞士當地人喜愛;在夏天,旅程從火車開始而以巴士結束,在冬天則必需原路來回,不管一年四季氣候如何,火車窗外連綿不絕的美景,精采得讓人捨不得眨眼,同時這條路線也是所有高山鐵路中,唯一沒有使用齒輪即可登高的鐵道;這條路線最具代表的景觀:奇橋(蘭德瓦瑟橋及布魯修迴旋橋)、冰河(從聖莫里茲出發後至alp grum間都可看到)、湖泊(poschiavo湖、柯莫湖和盧加諾湖)及充滿義大利鄉村色彩的房舍。

DSC03539.jpg

▲Schloss Rhäzüns-城堡建於何時不可考,但大約是建於10世紀時,在奧托一世(Otto I,或譯鄂圖一世)和其子奧托二世(Otto II)分別於960年及976年的紀錄中,皆提及一座在Rezunnes的碉堡,可能指的就是它;在一份1137~1139年間的文件,記錄著第一個所有權人是Arnoldus de Ruzunne男爵,一位出自Rhäzüns的貴族後裔,但在1282年一份迪森蒂斯修道院(Klosters Disentis)的買賣契約中,第一次在書面中明確的提及城堡本身;1459年,最後一位繼承人Georges de Rhäzüns男爵逝世,城堡的繼承產生了糾紛,使得來自Zollern的Hohenzollern-Hechingen伯爵和德國貴族Werdenberg伯爵家族為此而爭;1461年,Zollern家族將它抵押給Marmels的領主;149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或譯馬克西米連一世)和Haigerloch的領主進行交換,將這座具有防禦戰略地位的城堡納入版圖;施瓦本戰爭爆發後,1499年5月,它被同盟軍佔領,在簽訂和平條約後,它又回到Marmels領主的手上;1533年,Marmels領主Hans von Marmels去世,而城堡的主要債權人是Johannes von Planta和Bartholomäus von Stampa,1558年,透過他女兒安娜(Anna von Planta)和Rudolf von Schauenstein的婚姻,城堡的所有權為Planta家族所掌握,而後它又傳給了她的弟弟-瓦爾泰利納(Veltlin)總督Johann von Planta;1674年Johann Travers von Ortenstein(Rudolf von Travers和 Lucrezia von Planta之子)將它抵押出去;1695年,奧地利皇室接管此地,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以此地作為對付三大聯盟-神府聯盟(League of God's House)、灰色聯盟(Grey League)和十大司法管轄聯盟(League of the Ten Jurisdictions)的重要據點;1810年,法國的拿破崙佔領該地,但隨著拿破崙帝國的崩潰,1814年,該地歸還給奧地利,但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後,歸還給格勞賓登州政府;歸還儀式在1819年1月19日在城堡大廳舉行,一位名為Georg Anton Vieli的醫生,同時也是縣法官的他,由於是哈布斯堡最後一位管理此城堡的人,所以直到1927年,他和他的家人都一直居住於此;1850年左右,嘉布遣會修士Theodosius Florentini在此設立一所女子學校,但在1854年時,遷校至羅夏(Rorschach);爾後,城堡一直處於出租的情況,但因欠缺維護而使得城堡的狀況日益惡化;1926年12月11日,一個民間的慈善協會收購了該城堡並進行整修;而後,二戰爆發,使得1942年擁有該城堡的Vieli家族也不得不放棄,而今,它屬於一位瑞士政治家克里斯托夫‧布勞赫(Christoph Blocher)私人所有。

2484.jpg

▲位於提芬卡斯托(Tiefencastel)鎮的聖斯特凡教區教堂(Pfarrkirche St. Stefan)-1343年第一次被提及,1650年由嘉布遣會修士進行改建及擴建工程,現被瑞士列為國家和區域重要文化財產而受保護。

2488.jpg

▲Surava鎮

2494.jpg

▲▼蘭德瓦瑟橋(Landwasser Viaduct)-橋高65公尺、136英尺長,由穆勒(Müller)和Zeerleder建於1901年3月,1902年10月第一列火車通過;這兩張照片拍的時候不是不想開窗,是根本不能開,連前面的普通車廂也一樣不能開窗,各位將就看一下吧!

DSC03545.jpg

2499.jpg

▲菲利舒(Filsur)鎮這裡有一條步道可以走到蘭德瓦瑟橋

過了菲利舒鎮,穿過兩三條隧道後,在接近Bergün/Bravuogn鎮時,此時天際射出耀眼的陽光,周遭的山嵐也漸漸退去,藍天白雲搭配碧綠的山色,頓時讓我們對後面的行程,有著更強烈的期待。

IMG_7637.jpg

2502.jpg

IMG_7643.jpg

▲進站前拍的Bergün/Bravuogn鎮

IMG_7645.jpg

▲停放在Bergün/Bravuogn車站附近的舊火車頭(Ge 6/6 I,它是瑞士雷蒂亞鐵路早期的電氣動力火車頭,它的特色是車廂和火車頭是分離的,而Ge 6/6則是因其有著6個車軸、且6個皆為驅動軸得名,後方的建物是阿爾布拉鐵路博物館(Bahnmuseum Albula))。

2509.jpg

▲出站後拍的Bergün/Bravuogn鎮,中間這棟有著後期哥德式尖頂塔樓的教堂,屬於羅馬歸正教會,教堂內部的壁畫約完成於西元1500年左右,畫作的內容以耶穌基督和其十二門徒為主。

IMG_7663.jpg

▲紅色箭頭所指之處是建於1906年的療養院(Kurhaus),內部共有85間客房及120張病床,是一棟保存良好的新藝術時期建物。

IMG_7676.jpg

▲火車在此以"之"字型蜿蜒向上,因此,有許多機會可以欣賞這個位於辛特萊茵河(HinterRhein)河谷中的小鎮,紅色箭頭所指之處是被稱為羅馬塔(Römerturm)的一座建於13世紀的方塔,和該鎮的社區中心(Gemeindehaus)相連,在17世紀時,這個塔被改為鐘樓,並覆以巴洛克式的屋頂,現被瑞士列為國家和區域重要文化財產而受保護。

2515.jpg

視線再也看不見Bergün/Bravuogn鎮後,出現了伯連納快車經典的8字形隧道和路線,這是伯連納快車和瑞士其他登山鐵路最不同的地方,缺少齒輪為輔的伯連納快車,以這樣的方式來克服陡坡;而在距離Bergün/Bravuogn鎮大約6公里遠的普雷達(Preda),雖然也在伯連納快車行經的路線上,但伯連納快車並不停靠此站,但這裡有著歐洲最長的雪橇滑道,在長達6公里的滑道上,享受大約是416公尺的高低落差,提供給冬季想前往瑞士玩的朋友參考喔!過了普雷達,伯連納快車就進入瑞士第二高的阿爾卑斯山隧道-阿爾布拉隧道(Albula Tunnel),這座位於海拔1,820公尺、總長5,865公尺的高山隧道,連接了恩加丁谷地和阿爾布拉谷地,這條隧道在1900年5月動工,但遇上包商無法克服的施工問題,使得開工十週,僅挖了2公尺,包商也因此宣告破產;而後由雷蒂亞鐵路自己接手,運用獎金制度的策略,終於使得這條隧道在1902年5月29日貫通、1904年7月10日正式營運。

DSC03557.jpg

DSC03560.jpg

▲▼貝沃鎮(Bever)

DSC03561.jpg

出了阿爾布拉隧道,途中經過Spinas和貝沃兩個小鎮,直到沙曼丹(Samedan)才停靠,距離上一次停靠在Bergün/Bravuogn,這已經是半小時之後了;不過此趟車程至此已歷時兩小時,而此地的海拔已經是1,721公尺,而伯連納快車整段最精華且令人激賞的地方就在這接下來的兩個小時,因為待會兒要爬上最高點、海拔2,253公尺的歐斯皮吉歐伯連納(Ospizio Bernina,又稱為伯連納隘口),然後再下降至海拔429公尺的義大利小鎮蒂拉諾,最令人驚奇的是,火車能在不到40公里的路程裡,不依靠任何齒輪軌道的幫助,下降了1824 公尺,兩旁景觀風貌變化之大,讓人從冰河景觀到棕櫚樹搖曳生姿的地中海區景像,得以一次飽覽,伯連納快車所展現這樣的短距離、大落差的行程特色,超越了瑞士任何一條齒軌火車所能做到的,這也就是它得以每年吸引這麼多遊客的重要原因之一;離開沙曼丹,恩加汀上游寬闊的山谷景貌一覽無遺,如能自駕行駛在旁邊的公路上,相信這會是一段讓人舒暢的駕駛經驗。

IMG_7749.jpg

▲這一趟路所看到的第一條冰河

IMG_7768.jpg

IMG_7776.jpg

DSC03565.jpg

▲在這等美景下自駕或騎著重機,那會是一件多爽的事啊!

IMG_7795.jpg

IMG_7811.jpg

▲旁邊的小湖名為"Lej Pitschen",左邊的冰河不知道是莫特瑞許冰河(Morteratsch Glacier)還是佩爾斯冰河(Persgletscher)的一部分?

IMG_7822.jpg

▲跟上一張圖很像吧?!但這個湖是"Lej Nair"

IMG_7834.jpg

IMG_7855.jpg

▲比安科湖(Lago Bianco)-是一座水庫,海拔高度2,234公尺,最大水深達53公尺

IMG_7862.jpg

▲歐斯皮吉歐柏尼納站(按下快門時才發現我家公主突然站起來,她也要拍這塊牌子,各位多包涵啊!)

2531.jpg

▲來這裡健行的人還算不少,據說在1908 年通車時,當時的觀光客只需走150公尺左右,幾分鐘之內就可來到莫特瑞許冰河的末端,而今天你卻必須搭乘纜車到Diavolezza纜車站,才能近距離接觸到這條冰河,可見地球暖化程度之劇烈。

2536.jpg

▲從另一角度拍比安科湖

IMG_7874.jpg

▲看起來是水庫的壩體

DSC03575.jpg

▲車行至阿爾普古倫(Alp Grüm)此站特別停下,那這一定就是帕魯(Palü)冰河了!

DSC03581.jpg

IMG_7921.jpg

▲下面這個小湖名為"Lagh da Palu",就可知它與帕魯冰河的關係了

IMG_7939.jpg

▲▼這種迴旋走法在這一段下坡路中極為常見

IMG_7943.jpg

IMG_7961.jpg

▲俯瞰波斯奇亞伏山谷(Val Poschiavo),而遠方的湖就是波斯奇亞伏湖(Lago di Poschiavo)

IMG_7988.jpg

IMG_8024.jpg

IMG_8044.jpg

▲波斯奇亞伏鎮(Poschiavo)

DSC03624.jpg

▲左邊的鐘塔是建於1649年的波斯奇亞伏歸正教會(Reformierte Kirche Poschiavo)的所在,而右邊的黑色尖頂方塔鐘樓建物則是極可能於703年就已在此的San Vittore Mauro教區教堂,它所擁有的羅馬式鐘樓是在1212年興建,於1497~1503年間則完成哥德式的教堂中殿,但1903年的內部整修,已由巴洛克風格取代原有的新哥德式風貌。

DSC03626.jpg

▲這麼盛大的歡迎式,真不知道是哪位人士有此殊榮啊?!

IMG_8081.jpg

▲波斯奇亞伏湖

IMG_8122.jpg

▲從湖尾端的米雷拉哥(Miralago)再拍波斯奇亞伏湖

IMG_8128.jpg

▲降到這裡,海拔仍有9百多公尺,距離蒂拉諾的高度,還有大約5百公尺的垂直距離要下降,而且另一個奇橋-布魯修迴旋橋(Brusio spiral viaduct)可是還沒看到呢!

IMG_8132.jpg

▲遠處已可見到布魯修迴旋橋的部分身影

IMG_8135.jpg

▲看到布魯修(Brusio)鎮上這兩座鐘樓時,表示布魯修迴旋橋就在不遠處了

IMG_8146.jpg

▲布魯修迴旋橋

DSC03650.jpg

▲整車的人全都聚精會神地欣賞這個伯連納快車另一個馳名的地標,它是鐵路工程界的奇蹟,也是瑞士人工程智慧的結晶 ,一座有九個拱門的弧形高架石橋,火車藉由螺旋形旋轉到橋底,這條橋於1908年7月1日營運時,只通行蒂拉諾到波斯奇亞伏,直到1943年被雷蒂亞鐵路接管後,才得以南北全線連貫。

IMG_8159.jpg

▲再拍布魯修迴旋橋的拱門

伯連納快車經過位於瑞士最後一個車站坎波可羅諾(Campocologno)後,地貌便開闊了起來,火車鐵道竟與普通道路併在一起,兩旁的房舍真的很有"義式",但漫長的伯連納快車之旅,在進入終點站-蒂拉諾後,也畫下了完美的句點。

蒂拉諾【Tirano】

這個位於義大利北邊、松德里奧省的一個小鎮,人口不到萬人,但卻有著極久遠的歷史痕跡,考古學家在此發現史前時代的岩雕,西元前兩千年左右、紅銅時代的匕首,也確定這裡曾是凱爾特人生活的區域,北邊的斜坡上所建的Roncaiola村更可能是現今蒂拉諾鎮的發源地,因為那早在羅馬皇帝時代即已建村於阿達河(Adda)邊;隨著東羅馬帝國的崩潰,蒂拉諾曾一度被倫巴底人(Longobardi)所攻佔,但後來又受到科莫(Como)主教的庇護;這裡一直是個兵家必爭之地,因為誰掌握了這裡,就等於擁有進出恩加汀谷地的鑰匙,連同科莫湖(Lago di Como)和附近的Val Camonica峽谷,那時一直都是威尼斯共和國(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Venezia)的邊界;曾經短暫的成為斯塔佐納(Stazzona)的首府,但不久即淪為義大利有名的貴族維斯康蒂(Visconti)王朝的統治,但在此同時,它也同時成為米蘭和科莫領主的管轄地;1457年,它也被迫短暫的宣誓效忠安布羅共和國(Aurea Repubblica Ambrosiana,1447–1450),而後又再回到義大利米蘭的斯福爾扎(Sforza)公爵手中;1487年,瑞士的格勞賓登州軍隊佔領了博爾米奧(Bormio),並掠奪和搶劫瓦爾泰利納(Valtellina,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大區的一個山谷、毗鄰瑞士,蒂拉諾則位於其咽喉之處)地區,盧多維科‧斯福爾扎公爵(Ludovico il Moro)有鑑於此,為防止其領土和城市再次蒙受損失,他積極地建設蒂拉諾的防禦,並築成一道環狀的防禦圍牆,以鞏固蒂拉諾;盧多維科‧斯福爾扎公爵在取得米蘭政府的控制權後,鼓動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干涉義大利內政,以期藉助兩者的威勢獲得尊重;但事態發展並不如預期,在發現其爵位受到法國威脅後,盧多維科將其侄女比安卡‧瑪麗亞‧斯福爾扎嫁給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以獲得後者的支持;1499年,盧多維科被法國國王路易十二驅趕出米蘭;1500年,路易十二包圍了盧多維科佔據的諾瓦拉(Novara),交戰雙方軍隊中都有瑞士僱傭兵,他們不願互相殘殺而選擇了逃跑,盧多維科被捕並被交給法國,米蘭公爵爵位由路易十二繼承,因此,1512年時,蒂拉諾則被法國出售給三大聯盟(Three Leagues)、而併入格勞賓登州管轄;1504年9月29日,蒂拉諾發生了聖母瑪利亞顯靈的神蹟,隨即建設教堂供奉聖母,也因此很快地成為天主教的堡壘,對於受到新教改革傳播所影響的格勞賓登州,產生了衝擊及問題;1580年,米蘭大主教聖嘉祿(San Carlo Borromeo)來訪位於該鎮的聖母聖殿,他停留在當地一晚,並徹夜為鎮民祈禱祈福,他這樣為鎮民熱心地奉獻,深受鎮民青睞,但其實在米蘭附近的科爾貝塔(Corbetta)也有另一個聖母顯靈神蹟聖殿-Santuario arcivescovile della Beata Vergine dei Miracoli,而他也是天主教反改教運動中,天主教大公會議的成員之一,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種奪取民心的手段;幾年後,科莫主教Feliciano Niguarda也來到附近的瓦爾泰利納訪問;1606年,發布了一套蒂拉諾公民的生活規範,而這樣的規範也同樣施行在瑞士,加上之前在宗教信仰上的摩擦,這使得蒂拉諾和格勞賓登州的關係更加惡化,而蒂拉諾新的統治階層則紛紛支持那些能不讓他們失去特權的神職人員,因此,在1619年,天主教科莫教區主教被傳喚到蒂拉諾新教主教會議,這是一項故意挑釁的行為,正因為如此,1620年7月19日凌晨,在蒂拉諾開始了一場名為“在瓦爾泰利納的神聖大屠殺”的肅清反天主教人士行動,這場延續大約四天的恐怖行動估計殺害新教信徒約5、6百人,這也是日後迫使格勞賓登州放棄蒂拉諾回歸瑞士的重要關鍵點;衝突過後,瓦爾泰利納暫時脫離了這樣的異端統治,但在1639年時,瓦爾泰利納重返格勞賓登州的統治下,此時,格勞賓登州政府則重申對大部分天主教信仰的寬容;18世紀時,蒂拉諾仍在格勞賓登州的統治下,但在世紀末時,各種騷亂開始影響這個城市,尤其是法國大革命;1797年10月10日,拿破崙一世(Napoleone Bonaparte)將瓦爾泰利納納入奇薩爾皮尼共和國(Repubblica Cisalpina,1802年更名為義大利共和國;1805年,又改制為義大利王國)的一部分,這個共和國在義大利北部,是一個法國控制下的傀儡國,由Francesco Melzi d'Eril所管理,同時,他也管理格勞賓登州和新成立的赫爾維蒂共和國,這是一個極具革命性的管理措施,但奇怪的是,蒂拉諾建立了第一個穩定和具有功能性的行政機構,稱為"Dipartimento dell'Adda e dell'Oglio",在它的運作下完成了松德里奧市(Sondrio)到西邊的科利科鎮(Colico)之間的道路建設;1798年,放置在聖母教堂(Santuario Della Madonna di Tirano)的許多重要寶物及扣押的資產,因為沒有任何證明文件,被法國軍隊帶到米蘭,加上1807年12月8日,蒂拉諾因大雨造成附近大型巨岩崩落,阻斷了阿達河的流通,長達43公尺的阻塞,也威脅到附近Lovero村的安全;而這不幸的情況似乎並未終止,次年5月,積雪開始融化,加上一場暴雨,大水將蒂拉諾的葡萄園、農田、房屋和對外聯繫橋樑徹底破壞;在維也納大會之後,瓦爾泰利納和蒂拉諾都被合併在倫巴第大區(Lombardia)內,成為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Regno Lombardo-Veneto)的一部分,享受了一段蓬勃發展的時期,後來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也在此完成許多重要的道路建設,同時,也強化了對阿達河洪水防治的工作,很快地,它發展成為倫巴第地區的中心;1820年和1848年,瓦爾泰利納發動兩次無效的革命,但1859年6月的洋紅戰役(Battle of Magenta),法國與薩丁尼亞(Sardinian)聯軍擊敗了奧地利,這促使了蒂拉諾的議員展開加入義大利的自發性投票,幾天後,隨著朱塞佩‧加里波底(Giuseppe Garibaldi,1807~1882)發表瓦雷澤戰役(Battle of Varese)的勝利宣言後,蒂拉諾正式加入義大利;1861年,義大利王國正式成立,而蒂拉諾也進一步的發展了,並在19世紀的後半段,湧入了大量的移民;在20世紀初期,蒂拉諾到松德里奧有了鐵路聯繫,1909年,鐵道運輸更擴展成蒂拉諾到瑞士的聖摩里茲;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蒂拉諾經歷了經濟繁榮與走私商品給其鄰近的瑞士地區,在20世紀的50年代和60年代不斷增加,但如今,這個小鎮只是附近滑雪勝地所附屬的其中一個旅遊地點而已。

一下車,南歐的高溫馬上讓我們極為有感,雖然時值中午用餐時間,但我們熱得只想找冰淇淋吃,根本吃不下其他東西,距離下午兩點半左右要搭乘的伯連納巴士還有一個多鐘頭的時間,大家就約好時間,分頭在這個小鎮隨意走走晃晃囉!

IMG_8165.jpg

▲蒂拉諾車站

IMG_8170.jpg

▲蒂拉諾車站前廣場

IMG_8173.jpg

 ▲要前往瑞士或從瑞士來的火車都從這個站進出,歐盟海關也設於此

DSC03656.jpg

▲通往義大利境內的火車站

順著站前的Via Giuseppe Mazzini、往蒂拉諾最主要的大路-Viale Italia走,蒂拉諾的舊城區就在這條大街的盡頭和阿達河交接處附近,二話不說,先往舊城區去看看囉!

IMG_8176.jpg

▲這間位於Viale Italia上的餐廳,附設的冰淇淋櫃台有多種的義式冰淇淋,雖然價格不算便宜,但有20多種口味可以選擇,也算是不錯的了

IMG_8186.jpg

▲從Viale Italia上拍蒂拉諾聖母教堂(Santuario Della Madonna di Tirano)-它位於鎮的北邊,被認為是瓦爾泰利納地區最重要的宗教聖地;1504年9月29日,在此地發生了神蹟,一位名為Mario Omodei的人士和其夫人在經過這裡的花園時,聖母顯靈告訴他們將有福了,由於其胞弟罹患重症,這個神蹟讓他相信自己的弟弟有救了,他便發願在此興建一座教堂以彰顯聖母的恩德及換取他弟弟痊癒的契機;1505年3月25日(聖母領報節 ,又稱聖瑪利亞聞報日)開始動工興建,1513年完成教堂外側,直到1528年5月14日完成內部所有的建設,並在科莫主教Cesare Trivulzio的祝福下啟用;內部結構複雜,有三個殿,中央的大殿高20公尺、寬14公尺,顯而易見的是為了容納較多的朝聖者,內部的繪畫、雕飾及拱型天花板等充滿文藝復興風格的裝飾,都讓它成為倫巴第大區極富特色的一個標的;教堂正面的大門是雕刻家亞歷山德羅‧德拉‧斯卡拉‧卡羅納的作品,教堂內堪稱工藝極品的管風琴,是由Giuseppe Bulgarini於1608~1617年間製作的,這座巨大的管風琴底下有8根紅色大理石柱支撐,過去,在基督教所謂的聖周期間,它是不使用的,因此會覆以一幅Carlo Marni於1650年所繪的聖母加冕帆布畫;1748年完成的巴洛克風格大理石主祭壇,看起來就像是極貴重之物被鑲嵌在裡面;旁邊的塔樓於1578年開始動工,1641年完成,之前裡面展覽三大聯盟於戰爭時所使用的武器及義大利畫家Cipriano Valorsa的畫作,而最初的鐘聲"maestro Chlaudio della paze del ducato di Lorena, maestro dele campane"是以3個鐘去演出,但後來重鑄銅鐘並增加到5個;裡面的時鐘雖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修改,但最早於1577年由地主 Lorenzo Peverelli所捐贈的時鐘依舊還在,如今塔上的時鐘則是1828年由Luigi Maccaferri di Gallarate所製作的;它優雅和豐富的巴洛克風格裝飾、雕塑和壁畫,與米蘭大教堂和切爾托薩迪帕維亞(Certosa di Pavia)教堂並稱為倫巴第大區三個最美麗的教堂;蒂拉諾聖母教堂被教宗庇護十二世(Pio XII,也稱碧岳十二世)宣布為瓦爾泰利納地區的守護教堂,1904年,它也成為神聖羅馬教會下的一間教堂。

看看走到聖母教堂的距離,來回大約要耗掉三、四十分鐘,想想還是往舊城區去看看吧!由於這個小鎮真的不大,發現剛才分頭走的朋友們也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此時,一位義大利老太太好心的想領我們到舊城區去看看,大家就跟隨她的腳步往前走囉!老太太帶我們走Via S. Quadrio,從另外一條橋進入舊城區,下面的圖片各位就隨意欣賞了。

IMG_8188.jpg

▲義式房舍的外觀真的是不知該怎麼說,反正就是吸引不了我的興趣

IMG_8191.jpg

▲這一棟算是外牆上比較有特色的建物了

IMG_8195.jpg

▲老婆說我每次都走在前面,這次要跟在她後面

DSC03669.jpg

▲阿達河,現在所見的樣貌是19世紀初,當時奧地利政府所興建的渠道

IMG_8203.jpg

IMG_8206.jpg

▲舊城區裡最主要的一條巷子Via XX Settembre,旁邊有人正在進行街頭繪畫藝術

2581.jpg

▲加富爾廣場(Piaza Cavour)

DSC03674.jpg

▲聖馬蒂諾教區教堂(Parrocchia San Martino)-之前的教區教堂是位於維拉迪蒂拉諾(Villa di Tirano),1589年來到鎮上進行牧靈訪問的科莫主教Feliciano Ninguarda,打破了這樣的約定,並委任自己辦公室的Simone Cabasso為第一任牧師;1629年時,科莫主教Lazzaro Carafino將它改為教區教堂暨教區大學,而這樣做的目的,猜測最有可能是因為當時此地的宗教局勢氣氛緊張,為避免之前"神聖大屠殺"的情形再次發生,以這樣的方式來緩和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儘管維拉迪蒂拉諾的人民抗議不斷,但也因為有了這個新機構的成立,新教務長Foraneo也得到了教區牧師的頭銜;教堂興建於何時無法知道確切的時間,僅推測可能於中世紀時即已在此有一座古老形式的教堂,除了教堂北面的大門、兩側的聖器收藏室以及羅馬式的鐘樓外,其他的部分顯而易見是經過重修的,而部分結構依據研究報告可能是起源於七世紀,不過,仍是缺凡足夠的書面證據來佐證它的歷史;最早的一份文獻記錄著這座教堂是在1253年11月22日的一份市政紀錄中,從這份資料中也得知當時此地也是人民集會議事的地方,而從其他的紀錄中也得知這座教堂原先有3個祭壇,一個在1301年6月29日奉獻給聖彼得(San Pietro),另一個於1460年4月奉獻給一位被後世稱為"義大利使徒"的義大利神父-聖貝納迪諾錫耶納(San Bernardino da Siena);目前的外觀及內部結構是17世紀中葉時,由教務長里納爾迪(Rinaldi)規劃重建,而門面外觀則是1870年時,教務長Albonico商請米蘭建築師Carlo Maciachini前來設計,門廊壁畫則是19世紀委託給瓦爾泰利納的畫家Giovanni Gavazzeni繪製。

DSC03675.jpg

DSC03704.jpg

▲聖馬蒂諾教區教堂內部

IMG_8224.jpg

▲教堂後方鐘樓轉往薩利斯宮(Palazzo Salis)的路上所看到的一個飲泉

DSC03692.jpg

▲走到這裡,看到地上像是布偶的擺設,原以為是街頭藝人在表演,不過誰會在這個人煙稀少、烈日當頭的中午時間做這檔傻事啊?好奇心驅使下、走近一看,才發現真的是三個布偶

DSC03696.jpg

▲直接借用公務圍籬來展示自己的畫作,這也算是一種美化環境的方式吧!

算算時間,也在舊城區裡晃了半個多鐘頭,該是慢慢往回走的時候了,而且搭車地點只是概略的知道,還是預留一點時間應變,以防行程產生變化;走回蒂拉諾車站大約已是兩點,順著旁邊的地下道走到後站,果然巴士已經在那裡等,大家在大熱天下走了那一段路,也都想稍事休息,上巴士、吹冷氣,這應該是此時最好的選擇了。

IMG_8168.jpg

▲通往盧加諾的巴士就從這裡走

2609.jpg

▲停靠在蒂拉諾車站前的城市觀光列車

2611.jpg

▲通往盧加諾的伯連納快車巴士

伯連納快車巴士【Bernina Express Bus】

由於很早就在雷蒂亞鐵路的訂位網上預訂,因此,前幾排的好位置都是我們的,能享有僅次於司機的大視野角度,那是坐這種景觀巴士一定要有的感覺,在這全程三個小時多一些的車程中,中途僅會停靠一次,那就好好享受這一趟阿爾卑斯山南麓、瑞義邊境的美景吧!開車後不久,便行駛在義大利Veltlin山谷中最重要的一條大馬路上-SS38公路,公路兩旁的葡萄園,讓這裡成為美酒佳釀的產地,行駛在這裡的感覺很像開在花東公路台九線上,只不過這個感覺延續的時間是台灣的好幾倍,兩旁風景如畫的村莊和美麗的景貌,對坐在第一排的我來說,享受這樣的視野景觀是超值的,但在這個本是生理時鐘上的午睡時光中,搭配上司機先生平穩的駕車技巧,我想多數的人能不進入夢鄉者,應該不多吧!大約一個半鐘頭左右,車子在科莫湖(Lago di Como)北端的一個名為Gera Lario的小鎮停靠,司機給大家大約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下車上廁所,起來伸個懶腰的同時,好奇地回頭看了一下同車的乘客,除了最後一排還有兩三個座位外,其餘都是坐滿的,可見這一段的巴士之旅也是蠻熱門的觀光路線;大約15:40p.m左右,旅程再次啟動,沿著科莫湖邊的SS340支線向南前進,沿途經過許多美麗的湖灣、古樸的漁村和幾個迷人的小鎮,更有趣的是這裡的道路較為狹小,在進入像是Gravedona、Dongo及梅納吉歐(Menaggio)的這幾段路上,順著湖岸蜿蜒而建的道路,讓郵政巴士在轉彎時必須鳴按喇叭提醒對向來車,那特殊的喇叭聲,第一次發出時,都讓車上的人嚇了一大跳,除了音量大之外,特殊的響音還讓人想發笑,就這樣不知何時司機會按喇叭的情況下,也為這一段的路上穿插不少有趣的地方。

IMG_8293.jpg

▲途中的尖塔建物是位於克雷米亞(Cremia)鎮的聖維特教堂(Chiesa di San Vito)

IMG_8308.jpg

▲科莫湖因為在我們的左邊,不想為了拍照去妨礙到左邊的乘客,只能拍到這剛好轉彎時,較大範圍的科莫湖景色

DSC03708.jpg

▲下面就是梅納吉歐鎮,巴士從這裡轉往西邊的方向前進,在此也要向科莫湖道別了

DSC03714.jpg

▲這麼小的路,考驗司機的駕駛功力

IMG_8360.jpg

▲像這種時候,特殊的喇叭聲必然鳴響

IMG_8363.jpg

▲盧加諾湖(Lago di Lugano)

IMG_8397.jpg

▲這個會車才真的是高難度

IMG_8403.jpg

IMG_8431.jpg

▲瑞士邊境檢查站

IMG_8449.jpg

▲盧加諾一景

大約在17:35p.m左右抵達盧加諾中央車站,結束這趟長達三個多小時的巴士之旅,二話不說,先找到下榻旅館再說,隨即從火車站搭S10到Lugano-Paradiso站,大概500公尺左右就到了今晚下榻的Hotel Dischma,內部的裝潢雖不是走豪華風,但迎賓大廳走的是溫馨復古風,坐在裡面讓人感覺有回到家的氣氛,原先擔心來到義語區,會不會產生溝通上的問題,老闆一出來就用流利的英文和我們溝通,頓時就安心許多,不過,除了老闆之外,廚師及老闆的父母(這似乎是一個家庭經營式的旅館)都是只能以微笑來歡迎我們,反正有人可以溝通那就免驚啦!將行李放進房間後,就趕緊出來找吃的,老闆推薦我們靠近湖邊的一家平價美食餐廳,想想今天中午沒甚麼吃,省下的錢就來享受一頓湖畔的餐廳美食吧!

盧加諾【Lugano】

盧加諾是瑞士第九大城,屬提契諾州(canton of Ticino),盧加諾在當地的方言中稱為Lügàn,由於夏天溫暖的氣候,使得此地成為著名的渡假勝地,許多有名的藝人及運動員紛紛造訪,使它獲得"瑞士的蒙地卡羅"的美名;在西元804年時,這裡被記載的名字是Luanasco,874年被改為Luano,到1189年時才定名為Lugano;自石器時代起,盧加諾湖岸邊即有人居住,湖岸邊也陸續有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物品出土,在盧加諾東北邊的Davesco-Soragno發現伊特魯里亞(Etruscan)古蹟在西元前5世紀~西元前2世紀的文物,而在Davesco-Soragno下方的Pregassona和Viganello則發現該文明於西元前3世紀~西元前2世紀的文物,此外,也在盧加諾附近的Aldesago、Davesco、Pazzallo和Pregassona發現凱爾特人的墳墓及伴隨的家居用品和飾品,在Viganello則發現凱爾特人使用的錢幣;羅馬人則大約在西元前一世紀時在盧加諾湖畔定居,雖然羅馬人在盧加諾所遺留下的痕跡較少,但幾個銘文、墳墓和錢幣,都顯示出羅馬人曾在此居住的跡象。第一份記載著關於盧加諾的文件,是一份在西元724年、由義大利倫巴第國王利烏特普蘭德(Liutprand,原為部族首領,712年取得王位,並趁拜占庭帝國的衰弱而擴張領土,卒於744年)所簽下讓渡各個於盧加諾的資產給科莫的Saint Carpophorus教會的文件,然而這份文件的真實性備受爭議,而可信度較高的則是一份804年記載當時Laco Luanasco(盧加諾湖之前的名稱)的紀錄,而984年時記載這裡是一個具有市集的城鎮;12~13世紀時,教皇派(支持教皇者)和皇帝派(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或稱紅鬍子腓特烈,1122~1190)進行戰爭、14~15世紀則有米蘭和科莫之間的紛爭,盧加諾都位處於兩個對立勢力的衝突現場;經過了漫長的魯什克(Rusca)家族的統治後,盧加諾終於擺脫了這個自1335年起即統治科莫的維斯康蒂(Visconti)王朝的貴族,1405~06年的一份文件中,證明一個名為vallis comunitas Lugani et的管理機構成立,並獨立於科莫之外,而它所包含的有盧加諾教區、阿格諾(Agno)、里瓦聖維塔萊(Riva San Vitale)和Capriasca;1416年,米蘭公爵菲利波‧瑪麗亞‧維斯康蒂(Filippo Maria Visconti)征服了盧加諾和魯什克谷地並成為他的封地,一年後,盧加諾的自由權是第一個被記載在科莫的法規藍本上,明確地寫出盧加諾是能取得完全獨立的市鎮;1433~1438年間,米蘭公爵阿洛伊西奧‧桑瑟夫內洛(Aloisio Sanseverino)擴大了他的統治權,他取代了魯什克家族在洛迦諾(Locarno)的所有權,宛如盧加諾的領主一般,在他和他的繼承人統治之下,叛亂和暴動接連不斷,而這樣的情況持續到1499年法國入侵才停止;而盧加諾也是米蘭和科莫公爵經常發生糾紛的標的對象,直到1513年它被瑞士統治才畫下句點;瑞士統治盧加諾到1798年中斷,因為拿破崙一世擊敗了瑞士聯邦,並成立了赫爾維蒂共和國,而盧加諾也成為該國的盧加諾州首府,它的範圍包括盧加諾之前的區域、門德里西奧(Mendrisio)、洛迦諾和Valmaggia,然而,和赫爾維蒂共和國內的其他州相比,盧加諾州的自主權非常有限,因為這個共和國本就是拿破崙為了日後能更進一步集中其在瑞士的權力所設的魁儡國,這個州則由五個成員組成的督政府(Directoire exécutif)所領導,並被任命為"國家領導(national préfet)";1746年,阿涅利兄弟(Agnelli)在盧加諾開設了第一家印刷機和書店,他們在1748年開始出版報紙"Nuove di diverse corti e paesi",1797年改名為"Gazzetta di Lugano",而這份報紙在義大利的北部和中部有廣大的讀者群,它之所以受到廣大的支持是因為後來的詹森主義者(Jansenists)和耶穌會(Jesuits)的對立立場,因此,在1768年,它被禁止在教皇國(是南歐一個已經不存在的國家,位於亞平寧半島中部,是由羅馬教宗統治的世俗領地;1861年,教皇國的絕大部分領土被併入撒丁王國,即後來的義大利王國)的領土上發行、印製,但它開啟了開放的改革主題和美國獨立戰爭,它也是第一份以義大利語摘錄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的報紙;1788年,報社所有人Abbot Gian Battista Agnelli死後,Abbot Giuseppe Lodovico Maria Vanelli接管報社,而他支持來自法國的革命思想,這個舉動卻引起在倫巴第大區的奧地利政府的抗議;1799年4月29日,一份該報社公開出版的雜誌第17期突然停刊,在此期間,反法國的騷亂在盧加諾進行,阿涅利印刷廠不但被強行關閉,而他自己也遭到槍殺,這個州也從此分裂成兩派,一派是所謂的"愛國者",他們支持盧加諾州加入一個在法國控制下成立的奇薩爾皮尼共和國(Cisalpine Republic),另一派則是被稱為"貴族"的傳統主義守護者;1799年,盧加諾爆發騷亂,副首長弗朗西斯‧卡普拉(Francesco Capra)逃離羅加諾,權力則過繼給一個傾向哈布斯堡王朝的臨時政府,然而,法國在1800年再次佔領盧加諾,但人民的不滿有增無減,在1802年年初,一場位於Capriasca的反抗起義活動也導致該年秋天所發表的Pian Povrò宣言中,明確地宣布盧加諾自赫爾維蒂共和國中獨立;隨著1803年2月19日調解法(Act of Mediation)的公布,隔年,終於平息政治上的鼓動,而盧加諾州則與貝林佐納州(Bellinzona)合併成為今日的提契諾州。

IMG_8452.jpg

▲▼位於盧加諾車站內的纜車(Funicolare),由於盧加諾車站位於較高的山坡上,要進入較為熱鬧的湖畔市區中心,則可以搭乘這種纜車往返,使用SwissPass免費

IMG_8455.jpg

旅館老闆要我們走到Viale Giuseppe Cattori和Riva Paradiso、Riva Antonio Caccia的交叉口,步行大約5~7分鐘左右,在那裡有一家名為"Domino"的餐廳,由於餐廳就面對湖邊,且旅館老闆給的地圖十分清楚,不一會兒就找到這家餐廳了,找個位子坐下後,服務生拿出菜單,看了看價錢還算公道,反正來瑞士這麼多天,第一次奢侈一些應該不為過,就各自點了自己愛吃的東西,好好享受這頓豐盛的晚餐吧!

2632.jpg

▲我們點了海鮮沙拉、披薩和兩盤麵點,但這樣簡單的餐點,我們平均每人要付大約台幣600元

用過晚餐後,很想坐著不動直到天黑,但該走的行程還是要去看看,順著湖畔的林蔭大道散步到市中心,相信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IMG_8471.jpg

▲看到這個小噴泉讓我想起日內瓦大噴泉

IMG_8476.jpg

▲邊吃冰淇淋、邊享受這等美麗湖景,太爽啦!

Lago di Lugano.jpg

▲這個湖實在太美了,很想和大家分享,但我的相機沒有環景模式,所以這張拼起來的照片讓大家見笑了

2641.jpg

▲這兩位仁兄在湖上垂釣,真是愜意啊!

IMG_8491.jpg

▲這條位於湖畔的麗城花園(Giardino Belvedere)內、全長大約900公尺的林蔭步道,走在其中真的很舒服

2661.jpg

2689.jpg

▲右上方的明月已高掛,但仍不減我們的遊興

IMG_8503.jpg

▲聖母天使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座落於舊城中盧伊尼廣場(Piazza Luini)旁的聖母天使教堂,始建於15世紀左右,原為法蘭西斯修道院(Franciscan monastery)所擁有;雖然隱匿於周邊房舍之中,外觀甚不起眼,但教堂內數幅出於盧伊尼(Bernadino Luini,1475-1532)之手的壁畫,是甚為珍貴的文化歷史瑰寶;他和達文西同屬米蘭畫派,在當年更擁有與達文西齊名的繪畫地位,在教堂中,將聖壇與主殿分隔開來的牆上,就是教堂最為知名的壁畫,畫中描繪了耶穌受難與聖塞巴斯蒂安(St. Sebastian)被利箭穿身的故事,繽紛的色彩及精緻的畫工,深刻的描繪了受刑那一幕的情形,此外,面向聖壇左手邊描繪「最後的晚餐」的壁畫,也是出自盧伊尼之手。

DSC03724.jpg

▲看來像是返航的遊湖船,而船上的人還不少呢!

走到曼佐尼廣場(Piazza Manzoni)時,看看時候不早了,雖然天還未全黑,但我們想應該開始走進舊城區內,找找聖羅倫佐大教堂(Cathedral San Lorenzo),然後再搭乘剛才在盧加諾車站看到的纜車返回車站,來結束今天的行程。

2692.jpg

IMG_8513.jpg

▲可能時間已晚,舊城區內的店家幾乎都已關門,街道上也冷冷清清

回到車站時,發現等S10要一段時間,來到外面的公車站牌,發現2號公車可以到我們下榻旅館附近的"Paradiso,Geretta"站,看看車班表,發現再等2分鐘車就來了,那就不如改搭公車回去囉!一上車,熟悉的口音又出現了,在這裡竟然又遇到台灣來的旅行團,更巧的是他們和我們在同一站下車,原來他們住在我們附近的知名連鎖旅館Holiday Inn,真的只能說是有緣啦!回到旅館裡,大家趕緊輪流洗澡,但為什麼要提這一段呢?因為本來已經要休息的身心,在收到一封電子信件後,整個人驚嚇到不行,由於旅館有免費的無線網路可用,在等待洗澡的時間,想說來收收信,結果看到一封訂房未入住的通知,並且告知將進行扣款,記得當初離開台灣時已經一再檢查所有住宿的訂房及退訂紀錄,怎麼還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我們人數頗多,這個扣款如果成立,我要損失400瑞郎左右,那可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啊!趕緊再次檢查信箱內的所有訂房紀錄,才發現今天在盧加諾有訂到另一間旅館,而它的名稱和後天要前往的茵斯布魯克(Innsbruck)的旅館名稱很像,讓我沒有察覺要退訂,把情況告知大家,雖然同行的友人大家都願意共同承擔這項損失,心裡卻覺得很不好意思,這個小插曲雖未影響整體的行程,但只能提醒自己下次要再更細心了。

住宿旅館:Hotel Dischma(簡介:距離通往海拔912公尺的聖薩爾瓦多山(Monte San Salvatore)纜車站以及盧加諾湖的Lugano-Paradiso碼頭僅300公尺,有免費的WiFi可用,附早餐;四人房房價:CHF215/晚)

伯連納快車訂位費:CHF12/人

伯連納快車巴士訂位費:CHF12/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twell0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