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過一夜好眠,今天上午準備前往參觀世界知名水晶品牌的博物館,下午則是將茵斯布魯克舊城區好好地走一走;欲搭乘8:45a.m的8380號公車前往瓦登(Wattens),所以,大約8:30a.m左右就抵達茵斯布魯克中央車站,但是站前廣場上有許多站牌,不知道哪一個是8380號公車停靠之處,每一個站牌都去看過一遍,還是找不到搭車處,問人想找尋答案,有人指著左前方的公車總站(茵斯布魯克中央車站Ibis旅館的樓下),有人說在中央車站同側左邊的地方,可是每一個都指不出明確的位置,最後只好向停靠等待發車的司機請教,才終於找到8380號公車的搭車處,其實真正的位置是在中央車站同側的這一邊,而中央車站同側左邊的大樓就是VVT的辦公大樓,搭車處就在這兩棟建物的交接處;上車前剛好看到施華洛世奇水晶世界的接駁巴士,發現我這樣的買票方式和購買施華洛世奇水晶世界提供的接駁方式根本沒差,只能說功課又一次作不足,感覺昨天有點白忙一場了。

IMG_9171.jpg

▲施華洛世奇水晶世界的接駁巴士(€19.5/大人、含入場門票)

IMG_9811.jpg

▲茵斯布魯克中央車站前一景

施華洛世奇水晶世界【SWAROVSKI KRISTALLWELTEN】

說到這個舉世聞名的水晶品牌,相信大家應該不陌生,在1895年時,波希米亞人丹尼爾‧施華洛世奇(Daniel Swarovski)來到蒂羅爾(Tiroler)地區,就在此設立了水晶加工廠,從事以水晶為素材的珠寶創作;他之所以不辭千里來到奧地利作水晶,是因當時波西米亞的玻璃工業競爭相當激烈,而這裡正好有充沛的電力和水源可供支援,於是他就和3名工匠在這裡開始了他的水晶事業;他從一間小工作室,拓展成一個龐大的跨國企業;在1995年,時逢創辦人製作水晶的100週年,在總工廠旁邊的山邊,設立了世上最美麗的水晶博物館;由藝術家安德烈‧海勒(André Heller)一手策畫設計、英國名建築師康任(Sir Terrance Conran)的事務所規劃內部空間的水晶世界,不只以多種角度展示水晶作品,更透過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的創意,來營造水晶與人之間的心靈對話,從水晶行星、水晶大教堂、水晶劇院,再到以藝術表現的水晶森林、變形走廊,或以文學表現的水晶書法、飄動的詩句等等,處處展現了水晶的多重面貌;入口處的瓦登巨人,是這裡最醒目的地標,其名取自本地地名瓦登(Wattens),代表他守護水晶世界的象徵意念,一雙大眼全以水晶打造,在不同的光線下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十分有趣;旁邊有一座以他的手型製作的草地迷宮,而館內還展示了巨人旅行時攜帶的手風琴、手杖和水晶戒指等;入口大廳有著價值1000萬歐元的水晶寶藏牆,在大廳的一角閃閃發光,但最耀眼奪目的首推一顆世界上最大的施華洛世奇切割水晶(30萬克拉),搭配旁邊最小的0.00015克拉水晶,作為對照;由視覺藝術家Fabrizio Plessi設計的水晶森林,是用火、水和水晶裝飾的魔幻世界,也是水晶世界參觀行程的終點,而這麼一個有特色的地方,怎能不進去參觀看看呢?!大約9:30a.m左右,在Wattens Kristallwelten/B171 站牌下車,在下車處的左前方就可清楚地看到如下圖所示的歡迎立牌,順著走過去很快就抵達了。

IMG_9173.jpg

▲第一個歡迎詞就是以中文書寫,可見華人對這個品牌的支持及熱愛

IMG_9176.jpg

▲這條小徑並非大門入口,但這裡一樣可以抵達入口處

IMG_9179.jpg

▲這是出口處,因為從後面的小徑過來,會先經過此處

IMG_9182.jpg

IMG_9185.jpg

▲看到那個"YES TO ALL"的招牌嗎?整塊招牌的文字以水晶佈滿,超閃的,面對招牌的右邊就是售票處

IMG_9200.jpg

▲▼瓦登巨人

IMG_9191.jpg

買好票後,就從瓦登巨人兩邊的入口進入了。

IMG_9214.jpg

▲入門大廳的巨型水晶吊燈,左邊的水晶寶藏牆也很壯觀

DSC04054.jpg

DSC04060.jpg

▲看到這座雕塑品,瞬間將回憶拉回蘇黎世中央車站

IMG_9226.jpg

▲30萬克拉的水晶就是這一顆啦!

DSC04065.jpg

▲超現實主義大師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在1971年的作品-Porte-Manteau-Montre

參觀完大廳的展覽品後,接著穿過一片布幕,就會進到第二個展場-機械劇院(Mechanical Theatre);它是由一位英國藝術家Jim Whiting設計,內容描述一位希臘神話中的美少年阿多尼斯(Adonis),和一位名為懷特迪娜的嫵媚女子,他們一起漫步並述說著男女之間的愛情,藉由這些能蹦跳、踩踏的機械装置作品呈現這樣的一個主題思想;而機械劇院內的表演也可以被看成是一場超現實主義的時裝表演,其中僵直的人物展現出了像人一般的生命活力,衣服也像被施了魔法似的在空中到處飛舞,雖然表演時間不長,但還是值得駐足一觀。

IMG_9248.jpg

▲機械劇院一景

穿過布幕後來到第三個展場-水晶大教堂(又稱水晶穹窿),它是根據穹頂建築測量學的構造原理興建,將590面鏡子組成一個聲光一體的五彩繽紛的萬花筒;聲音和光線在多角形的鏡面牆上多次折射,不禁讓人陶醉在比利安‧埃諾(Brian Eno)的音樂和蘇珊娜‧施莫格内(Susanne Schmögner)的藝術作品之中。

IMG_9256.jpg

▲水晶大教堂裡面各色的燈光變換太快,很難等到這麼一次白光,就趕緊按下快門了

離開水晶大教堂後,進入第四個展場-冬日仙境,可是這裡挺無聊的,除了一棵水晶大樹外,感覺不出展場名稱的用意何在,就趕緊走到下一個展場-水晶萬花筒;這裡是由安德烈‧海勒(André Heller)和物理治療師彼得‧曼德(Peter Mandl)共同設計的,在這裡利用無窮無盡的水晶圖畫不斷變化和组合,折射出萬千的光彩,利用具有放鬆舒緩功能的水晶,使造訪者的内心世界和諧愉悦起來;但看完後,應該是讓造訪的女性同胞更加激動,因為她們想要血拚的情緒應該被挑起了吧!

2926.jpg

▲這雙鑲滿水晶的高跟鞋,哪能放鬆舒緩造訪者啊?

DSC04078.jpg

1.jpg

▲四個俏皮的臉譜不斷更換但下半身卻未變,略為無趣

IMG_9282.jpg

IMG_9292.jpg

IMG_9294.jpg

2935.jpg

▲鑲滿水晶的華服搭配蛇型的線條及圖案,真像是諷刺伊甸園中受到蛇的誘惑的夏娃

DSC04100.jpg

▲這個月亮先生與太陽小姐共舞的場面可是值得一看的

DSC04103.jpg

2939.jpg

2.jpg

▲這像是葉子但可開闔的機關,開啟後,裡面的圖案條紋像極了蝴蝶的翅膀,如下面的照片所示

2944.jpg

2945.jpg

參觀完水晶萬花筒展場後,就開始步向二樓,而這個樓梯間也是一個展場,是一位美國的玻璃藝術家保羅‧塞德(Paul Seide)的作品,他超越了語言的障礙,創作了一種每個人都能明白的語言-閃爍的藍綠水晶書法;看上去纏繞的筆法,柔和地盤繞在奇妙的展示牆上,栩栩如生地複述着查爾斯‧鲍德莱爾斯(Charles Baudelaires)的詩句,各位自己看看吧!

IMG_9343.jpg

IMG_9346.jpg

▲正對樓梯的牆面上,掛著這幅畫作

接下來是由蒂羅爾藝術家奥利弗‧伊爾席茲(Oliver Irschitz)設計的「冰通道」,這條走廊透過互動式的投影技巧,伴随著造訪者的腳步,水晶晶體出現在地面上,負重的晶體會帶領造訪者安全到達另一面,而一束光芒伴随您的脚步,逐漸進入閃爍的世界;進行這個尋寶冒險之旅的人越多,四周會變得越明亮,地下的足印也就會變得越深。

IMG_9349.jpg

▲從我們這群凡人身上,能踏地有水晶生出,心裡的感覺真是不錯啊!

2949.jpg

▲這個如同紀念碑造型的物體,是個正三角柱體,只有從這個面向看比較看得出它所展示的意象

進入下一個展場前,先進到一間陳列著世界上幾個有名建物的水晶模型,各位一看應該就知道了!

IMG_9364.jpg

IMG_9371.jpg

下一個展場是由安德烈‧海勒(André Heller)所設計的「巨人的寶物」,所有的東西都大得出奇,甚是有趣。

DSC04121.jpg

▲▼巨人之戒

2956.jpg

2958.jpg

▲巨人的手風琴

IMG_9401.jpg

▲巨人的拐杖

DSC04125.jpg

▲巨人的手套

DSC04124.jpg

▲這就是瓦登巨人配上上面那些物件後的模樣,還蠻有型的呢!

下一個展場名為「絕對的歌劇天后-兩顆寶石的和諧」,在施華洛世奇成千上萬颗水晶光芒的照耀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杰西‧諾曼(Jessye Norman)在水晶大教堂裡慶祝成功的演出;在演唱歌劇“蒂多和阿恩内愛斯”(Dido und Aeneas)的片段中,劇終的那首“比琳達的手”是安德烈‧海勒(André Heller)用影片的方式拍錄下來,並且將它放置在一個特別為這位女星設計的空間中展示给觀眾。

IMG_9406.jpg

離開這個展場後,就會進到下面這個通道。

DSC04132.jpg

▲各位可以看到魚的形貌嗎?

第11個展場名為「55萬種水晶畫面」,是由世界聞名的音樂家和概念藝術家布利安‧埃諾(Brian Eno)所設計的綜合藝術,利用音樂、燈光和手繪的畫像加上先進的電腦技術將這一切融合成一個浮華的動態展覽,是一種具有冥想效果,並在幾乎難以覺察的轉變中完成變化的藝術作品,因此,它幾乎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繪畫藝術,只不過在時間的過程中逐漸展開和發生變化。

IMG_9419.jpg

IMG_9421.jpg

DSC04144.jpg

IMG_9424.jpg

既然有55萬種,當然是拍不完囉!不過,就是那幾種圖案在變化,各位看看就好,別深究了;下一個展場名為「回顧與思考」,在四十八個水晶多角體的每一個切割面上紀錄水晶的起源、魅力和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它透過繪畫、圖像、版畫、插圖和動畫的方式展現出来,搭配音樂的播放更加深了視覺的印象。

2969.jpg

IMG_9449.jpg

3.jpg

▲這張圖是由四張照片拼成,主要是讓各位感受燈光變化及穿插動畫搭配而成的效果

第13個展場是水晶森林,由義大利視覺藝術雕塑家法布理茲奧‧普雷西(Fabrizio Plessi)所設計,他在這個展室裡安裝了特別的映像裝置,利用科技和自然結合的呈現方式來探索藝術,將大自然元素中的火、水與水晶相結合,譜出別具一格的美麗樂章。

DSC04154.jpg

IMG_9472.jpg

▲這個像是水母的裝置藝術,反而是展場中最搶眼的標的

結束上面的參觀,就進到女人的天堂、男人的地獄了-世界上最大的施華洛世奇精品店。

IMG_9478.jpg

▲這兩尊美人魚在此,似乎是要昭告各位女性同胞,連美人魚都抗拒不了施華洛世奇水晶的魅力,妳們還在等什麼呢?

DSC04170.jpg

2990.jpg

▲▼如此閃亮的大廳,哪位女性同胞能不被吸引而駐足呢?而且施華洛世奇更厲害的一招是,憑門票票根享有€2的購物折扣,天啊!怎樣都會想帶一點東西做紀念吧?!

IMG_9493.jpg

2995.jpg

▲不好意思,是每一隻要價€110喔!

IMG_9496.jpg

▲這麼漂亮的作品可是要價不斐呢!

IMG_9508.jpg

▲真的是為華人市場所設的,我們參觀時正值龍年,所以,以龍為造型的水晶特別多

IMG_9519.jpg

終於大夥都買得心滿意足了,才想起該是時候來解決午餐問題了吧!

IMG_9523.jpg

▲順著來時路往回走,順便拍下外圍的庭園造景

2997.jpg

▲來時所見的那面立牌,正後方果不其然出現了道別的文字

剛下車時,其實就發現在站牌附近有間大賣場,剛好此時可前往補充一些必需品,順便看看是否能解決午餐;進到裡面後,發現和好市多很像,除了量販購物區外也有餐飲區,是個參觀完施華洛世奇水晶世界後、一個不錯的解決午餐之處。

2999.jpg

▲在這個滿滿藍色的天幕中,那朵白雲特別突兀

IMG_9529.jpg

▲此時萬里晴空、艷陽高照,我們趕緊躲到大賣場裡吹冷氣

茵斯布魯克【Innsbruck】

休息了好一會兒,搭乘13:30p.m左右的公車返回茵斯布魯克市區,準備下午的舊城區之旅;茵斯布魯克是奧地利第五大城市、蒂羅爾州的首府,也是著名的滑雪勝地,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曾於1964年和1976年兩次在此舉辦;城市的名字是來自於因河(Inn)和德語中的Brücke(橋),由於因河流經茵斯布魯克,其中一條支流也貫穿市中心,橋梁的搭建就成為市區之間重要的聯繫要道;茵斯布魯克市區內最早發現的考古遺跡是新石器時代留下的,而市內有些地方的地名顯然是從羅馬時期以前就留下來的,此外,一些那時留下來的墓地也證明從三千年前開始茵斯布魯克就不斷有人居住;西元4世紀時,羅馬帝國在這裡設立了一個兵營來保護從維洛納(Verona)跨越阿爾卑斯山脈去奧格斯堡(Augsburg)的道路,但這個兵營在600年左右時,在民族大遷徙的時候被毀;1138年,在這裡建立了一個修道院,這個修道院不但擁有因河周圍的所有土地,而且還擁有在因河上擺渡的唯一權利,因此,整個從這裡跨越阿爾卑斯山脈的權利全部掌握在這個修道院手中;1165年,當地的伯爵建造了一座跨越因河的橋;1180年他又通過土地交換從修道院手中換取了因河兩岸的土地;1187年這裡獲得設立市場的權利,在頒發這個權利的證書上首次出現了茵斯布魯克的拉丁語名字:Oeni Pons(oenus是因河的拉丁語名字,pons是橋的意思);1187年和1205年之間,茵斯布魯克獲得城市權利,由於它控制著南北跨越阿爾卑斯山脈的交通要道,它很快就成為一個非常有影響、非常富的城市;茵斯布魯克的印章和市徽是從1267年留下來的,1281年茵斯布魯克又一次通過土地交換得以擴展;1300年左右,通過布侖納山口的道路被加強,馬車可以在上面行走,當時其它跨越阿爾卑斯山脈的道路還只能使用馱馬運輸;1420年,奧地利公爵腓特烈四世將因斯布魯克設為他的首都並建造宮殿、市政府、庭院、金屋頂和城堡;1485年,後來寫《巫術之秘》的海因里希‧克雷默在茵斯布魯克發動迫害巫師的審判,但由於他的證據不足,審判被中斷;1665年,最後一位蒂羅爾大公逝世且無子嗣繼承,哈布斯堡王朝的蒂羅爾支系滅絕,蒂羅爾歸併入奧地利,茵斯布魯克也因此喪失了它首都的地位;1669年10月15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開辦茵斯布魯克大學,當時該大學共有四個系;1858年,從茵斯布魯克通往慕尼黑的鐵路通車,此後繼續有通往其它地方的鐵路建成,旅遊業也隨之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軍隊佔領此地,直到1924年義大利軍隊才撤出,但是沒有在市內造成破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茵斯布魯克遭到21次轟炸,而它是少數不經過戰鬥就向美軍投降的奧地利城市之一, 在二戰結束後,它屬於法佔區;1948年後茵斯布魯克開始重建;1960和1970年代,試圖使得南蒂羅爾從義大利分離出來與奧地利合併的恐怖主義分子,利用茵斯布魯克地區作為其基地,美國為此在茵斯布魯克設立了一個領事館,傳說該領事館也從事間諜活動,幫助政府並打擊在該地區一大批的恐怖分子;如今,它是奧地利西部的經濟、管理和文化中心,冬夏兩季均為旅遊勝地(每年過夜人次達一百萬以上),此外它有兩座大學,是召開會議的優良選地。

搭車到Haus der Begegnung站下車後,就由此開始我們舊城區之遊的起點,為什麼呢?因為茵斯布魯克皇宮(Hofburg,又稱霍夫堡皇宮),就在這附近,而下車處的左邊有一個大公園,就名為霍夫公園(Hofgarten)。

DSC04180.jpg

▲下車處旁的這個小公園,步行於內正好可遮陽

順著Rennweg走,盡頭的右手邊就是茵斯布魯克皇宮,但悠閒地走在因河(Inn)畔,也算是一件很舒服的事,反正時間還很多,大家就慢慢踱步、邊走邊看了。

DSC04181.jpg

▲這個超有型的建物,原以為是地下道出入口,但禁不起好奇心的驅使,便想下去一探究竟

走下去一看,才知道這裡是個車站,由此可搭乘齒軌電車及纜車上到構成卡爾文德爾山脈(Karwendel,是北萊姆斯通阿爾卑斯山脈的一部分,橫跨德國巴伐利亞和奧地利蒂羅爾州,最高點海拔高度3,036公尺)的四大山脈中最南端也最短的Nordkette;終點是海拔2,258公尺的Hafelekarspitze,這樣上去搭乘一趟齒軌電車加兩趟纜車的單程票,大人就要價€16.2、6-14歲的小孩也要€8.9,來回票則分別是€27和14.9,算算不怎麼合算,雖然山上有很多自行車道和健行步道,但看整片山頭光禿禿的模樣,而現在的氣溫又讓人感覺有點太熱,此時上山實在不是個好選擇,就把這個資訊PO出來給各位有興趣的看倌了,相關網址如下:http://www.nordkette.com/en

IMG_9545.jpg

▲這段電車的終點是海拔860公尺的Hungerburg,後面接著就是通往海拔1,905公尺的Seegrube的纜車

離開這裡後,繼續朝向茵斯布魯克皇宮前進,但在此之前,會先看到國家大劇院(Tiroler Landestheater),而這一段路因為沿途都沒有樹蔭可遮陽,所以,建議各位過馬路到對面、走在霍夫公園裡,剛離開相較起來海拔較高的瑞士後,實在不太習慣這裡的平地溫度,大家只好先到大劇院前廣場上的大樹下休息,而旁邊的噴泉正好能解點熱氣。

DSC04183.jpg

▲這麼熱的天氣,他們居然不肯把馬車的遮陽蓬拉起來,佩服佩服

IMG_9547.jpg

▲皇宮教堂(Hofkirche)-教堂內最特別的是馬克西米利安大帝(Maximilian I)的墓地,這位提高茵斯布魯克地位的皇帝受到當地崇高的愛戴,原本策畫製作40座高達2公尺的家族銅像作為守靈象徵,但直至他臨終,銅像才做好8座,而茵斯布魯克又無適當的墓園或教堂可安置,最後只好將大帝移靈至維也納郊區安葬;但是斐迪南一世為了完成祖父遺愛茵斯布魯克的心願,並安置那些守護大帝的銅像,從1553年開始著手建造皇宮教堂,這項工程長達10年,因此教堂混合了哥德式與文藝復興式,正門由粉紅色大理石構成,內部則以黑白為主,中央置放著一具仿古希臘風格的大理石石棺,四周是24塊記述皇帝生平的浮雕,圍繞著石棺的28尊巨型銅像分別是馬克西米利安的祖先及後代,但因為長達80年的製作時間,仍未能完成40座銅像,所以教堂內展示的是空棺,反倒是大帝的曾孫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和他的平民妻子菲麗蘋(Phillippine Welser),被安葬在主殿旁的小禮拜堂內;此外,蒂羅爾民族英雄安德烈亞斯‧霍費爾(Andreas Hofer)的墓也在這裡。

IMG_9556.jpg

▲大劇院前廣場

DSC04185.jpg

▲國家大劇院

DSC04186.jpg

▲從大劇院前廣場拍茵斯布魯克皇宮-當馬克西米利安大帝於1493年被封為皇帝時,正值哈布斯堡輝煌歷史的開端,16世紀時,他的孫子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進一步大刀闊斧地擴建,18世紀時瑪麗亞‧泰瑞莎女皇再次改建成巴洛克式風格;內部有將近20多間精緻雕刻的房間,每個房間皆以華麗精緻的牆壁浮雕及壁畫裝飾,展示了為數不少的皇族成員肖像,見證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興盛的過程,其中最受矚目的是一組網狀的化石及瑪麗安東尼的畫像(瑪麗亞‧泰瑞莎的小女兒,後來成為法國皇后),以及邁克西米里安時代的廚房;裡面的巨人廳,展示許多巨幅的皇族成員肖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瑪麗亞女皇、她的夫婿法蘭茲和長子約瑟夫二世(Josef II)的連續肖像,瑪麗亞女皇的女兒幾乎都與歐洲其他皇室聯姻,像是嫁給法王路易十六的瑪麗亞安東尼,故此,瑪麗亞女皇又被暱稱為「歐洲的丈母娘」;此外,安德烈亞斯‧霍費爾之房則可見到瑪麗亞女皇的寶座,房間以蒂洛爾英雄安德烈亞斯‧霍費爾為名,在房內可看到苦命的西西公主(Empress Elisabeth暱稱Sisi,1837-1898,是德國巴伐利亞的公主),和她被謀殺的夫婿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哈布斯堡最後一位皇帝)的肖像。

IMG_9565.jpg

▲這座噴泉上的人物是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五世(Leopold V),他是奧地利大公查爾斯二世(Charles II)的兒子、皇帝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的弟弟、後來的奧地利大公斐迪南‧查爾斯(Ferdinand Charles)的父親,他擔任帕紹(Passau)和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主教直到1625年,而他執政的範圍更擴大到蒂羅爾州。

DSC04192.jpg

休息過後,繼續朝向皇宮教堂走去;抵達皇宮教堂大門時,右邊會有一個廊道,穿過這個廊道就進入舊城區內很有味道的一條小巷-Hofgasse,這條巷子直走就可以通到金屋頂(Goldenes Dachl),兩旁的餐廳和各式小店,光要逛完這裡就得花上不少時間。

DSC04195.jpg

IMG_9570.jpg

▲穿過這裡,前面就是Hofgasse,各位自己看,滿滿的人潮擠在這條小巷內

IMG_9571.jpg

▲廊道內也有店家在販賣商品,這裡真的是搶錢的一級戰區啊!

DSC04201.jpg

IMG_9577.jpg

DSC04212.jpg

▲裡面掛滿了肉製品,外面還提供立食區,真是多元經營啊!

IMG_9589.jpg

▲這裡的外牆怎麼畫都有那種fu

3018.jpg

走出Hofgasse,就來到金屋頂所在的小廣場,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棟超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那是茵斯布魯克另一個蠻有名的景點-海爾布陵之屋(Helblinghaus)。

IMG_9604.jpg

▲海爾布陵之屋-建於15世紀,原是哥德式的建築,1725年由司庫約翰‧菲舍爾(Johan Fischer)買下,並於1730年時,將立面改裝成晚期巴洛克風格,裝飾了眾多的石膏花飾,包括花卉、貝殼、果實等;這所房子得名於它在1800年至1827年的主人塞巴斯蒂安‧海爾布陵(Sebastian Hölbling)。

3022.jpg

▲相較於隔壁如此華麗的海爾布陵之屋,左邊這棟只有下半段擁有彩繪的建物就略顯樸素,但其表面繪製了不少與茵斯布魯克相關的歷史人物,像是手握黑鷹的馬克西米利安大帝、左下角的魯道夫四世以及右下角的腓特烈四世。

IMG_9613.jpg

▲城塔(Stadtturm)-建於1442~1450年間,和相鄰的舊市政廳、附近的金屋頂和安娜柱(Annasäule),同為茵斯布魯克的重要象徵;塔高51公尺,但可登上148個階梯通往高31公尺處的觀景平台,來觀賞茵斯布魯克舊城區的面貌;而這個八角形結構的觀景平台,現今上面有四個半圓形的凸窗和一個大的洋蔥頭穹頂,而原來的哥德式塔頂在1560年重建,由當時的城市建築師Caspar Schäbl設計成如今這個具有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洋蔥頭穹頂,而當時它主要的功能是守望相助、注意火災隱患、提防敵人和維持城區秩序;設置在塔上的鐘是於1603年由Erasmus Melchior所建。

DSC04219.jpg

▲▼金屋頂-這座建於1496-1500年間的晚期哥德式建築,覆以2657塊鍍金的銅瓦,是為了紀念馬克西米利安大帝與皇后比安卡‧瑪麗亞‧斯福爾扎(Bianca Maria Sforza)的第二次婚姻,現今內部為馬克西米利安的展覽館,珍藏著肖像、盔甲、勳章及首飾;在二樓的陽台上,雕刻著代表匈牙利、德國及神聖羅馬帝國的紋徽,而三樓的陽台上,則可看到馬克西米利安的兩任妻子,雙手交叉的是第一任妻子瑪麗亞‧勃艮地(Maria von Burgundy),手拿金蘋果的則為第二任妻子比安卡;因為昔日大帝夫婦就是坐在這個陽台,觀賞廣場上的劍擊及舞蹈,表演精彩的人,則可獲得金蘋果為獎賞。

IMG_9620.jpg

DSC04214.jpg

▲包著城塔的紅色建物就是舊市政廳,前面這條大街是Herzog-Friedrich-Straße的後段

IMG_9631.jpg

▲這個飲泉位於金屋頂下方

IMG_9635.jpg

▲我們猜它是以前的消防栓,且它就直接面向金屋頂

DSC04218.jpg

▲▼哈布之屋

IMG_9610.jpg

在金屋頂附近晃了一段時間,也該繼續往別的地方走了,其實順著Herzog-Friedrich-Straße的後段走,就會接上最熱鬧的瑪麗亞‧特雷西亞大街(Maria-Theresien-Straße)和安娜柱,但我們決定先朝向Herzog-Friedrich-Straße的前段、往因河的方向走,先去參觀有名的金鷹旅館(Goldener Adler)。

DSC04225.jpg

▲金鷹旅館-它是歐洲最古老、歷史最悠久的酒店之一,自1390年成立以來,一直都提供服務給往返於義大利與德國之間的客商;它服務過無數的名人,例如:1773年1月,列奧波爾德‧莫扎特(Johann Georg Leopold Mozart)與其大名鼎鼎的兒子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就曾在此住過一宿,而這也是酒店被稱為金鷹的由來,此外,1777年7月29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因前往巴黎拜訪其妹瑪麗‧安東娃妮特(Marie Antoinette,早年為奧地利女大公,後爲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史稱「赤字夫人」)返回奧地利的途中,就曾在此停宿一晚;德國最偉大的作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由義大利往返德國時,兩次都曾在此住宿,其中一次是他第一次前往義大利時、在1786年9月8日,他在午休時和旅館老闆年幼的兒子聊天,而這段紀錄在他的作品"leibhaftigen Söller"中就可看見,四年後,歌德陪同Amalie von Sachsen-Weimar公爵夫人在此停留兩天,也因為這股"歌德風"的帶動,這裡後來成為蒂羅爾州的詩人、畫家和音樂家聚會的場所;在1809年的蒂羅爾州解放戰爭中,奧地利的民族英雄安德烈亞斯‧霍費爾也住在這裡,而後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亦曾造訪多次;1828年,歷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之一-尼可羅‧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也在此度過一夜,並將他的名字潦草地寫在下榻房間的窗口上。

走過金鷹旅館門口,發現它已經和國際知名連鎖旅館Best Western合作,看來老牌旅館也要有新的通路,才能在眾多競爭中殺出;在左轉進入金鷹旅館旁的Kiebachgasse前,我們有先走到因河河畔看看,可是發現這附近並沒有甚麼有趣的地方,所以,才決定走進這條小巷。

DSC04227.jpg

▲金鷹旅館旁邊有一家旅館名為"Poter Adler"(翻譯為波特鷹),這是想藉金鷹的名氣來分杯羹嗎?

DSC04231.jpg

▲這家琉璃飾品店門口展示這麼多的貓頭鷹,大概也是想和金鷹旅館攀點關係吧?!

IMG_9662.jpg

IMG_9664.jpg

▲▼這兩塊招牌都顯示其歷史的久遠

IMG_9672.jpg

DSC04234.jpg

IMG_9673.jpg

IMG_9684.jpg

▲這個飲泉位於Kiebachgasse和Schlossergasse交叉口的地方

走到和Schlossergasse交叉口處往右穿過一個廊道,便又接回Herzog-Friedrich-Straße,本想往右走就可以接到瑪麗亞‧特蕾西亞大街,誰知道在這個路口居然出現一家蠻大間的施華洛世奇水晶店,不知道是不是早上沒買夠,一群人又往店裡鑽去,真是‧‧‧

IMG_9685.jpg

▲通往Herzog-Friedrich-Straße的廊道內有著這樣的一個地方,這是當地一個傳統節日、名為"Hohen Frauentag",為得是表揚那些將蒂羅爾州和南蒂羅爾傳統價值保留或發揚優異的人士,每年的8月15日舉行頒獎儀式和頒發獎章,這個地方可能是為這個節日的到來所鋪陳的

DSC04244.jpg

▲外表很不起眼,但看到SWAROVSKI那幾個英文字,女性同胞的眼睛就亮了起來

IMG_9700.jpg

▲這到底水晶"虎神"還是水晶蜜蜂,我們怎麼猜都猜不出來

這間店有兩層樓,大家再度補足想要的"貨色"後,終於可以朝下一個地方出發了。

IMG_9691.jpg

▲瑪麗亞‧特蕾西亞大街(熊熊看過去,還以為回到伯恩的糧食廣場呢!)

IMG_9715.jpg

▲聖靈醫院教堂(Spitalskirche)-屬羅馬天主教會,1326年的紀錄上提到它是一間城市醫院,因為擔心傳染的風險,當時還設在城外,直到1888年醫院才搬到現今的位置,但這棟建物則是早在1700年時,由Johann Martin Gumpp der Ältere所設計興建,但他所用的方式不是以往的哥德式風格;兩座精雕細刻的大門,內裝的特點是豐富的灰泥,裡面的壁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遭受轟炸後後重繪的;1705年完成講壇(Hochaltar),哥德式的十字架則是西元1500年左右的物品。

DSC04257.jpg

▲▼安娜柱-建於1704~06年間,其名得自於聖安娜日(7月26日),是為了紀念蒂羅爾人在1703年時,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蒂羅爾成功擊退巴伐利亞軍隊而建的,柱上的北面刻有聖安娜-聖母瑪麗亞的母親、西面是Kassian-天主教博爾扎諾-布雷薩諾內教區(Diocesi di Bolzano-Bressanone)的主保聖人、東面是教宗維吉呂(Vigilius)-天主教特倫托總教區(Arcidiocesi di Trento)的主保聖人及南面的聖喬治與龍和矛,柱頂是聖母瑪麗亞雕像。

DSC04259.jpg

IMG_9730.jpg

IMG_9734.jpg

▲剛才拍聖靈醫院教堂時,閃不過路面電車的電纜線,從這個角度再拍一次,搭配後面的天光山色,感覺美多了

逛了這麼久,也該找個地方休息一下,剛好在安娜柱西邊有間看起來像是Shopping Mall的地方,就進去看看吧!順便一提,順著這條瑪麗亞‧特蕾西亞大街繼續往下走,就可以看到茵斯布魯克的凱旋門(Triumphpforte),它建於1765年,本是為了慶祝瑪麗亞‧泰瑞莎女皇的次子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與西班牙公主的婚禮,但卻在婚宴中,女皇夫婿法蘭茲突然暴斃,喜劇急轉直下變成悲劇,於是這座凱旋門南面的浮雕刻畫是歡樂的婚禮、北面則呈現了悲傷的喪禮;我們是沒有走過去看,但提供給各位參考。

IMG_9727.jpg

▲這個門面上寫著市政廳的地方,就是剛才提到像是Shopping Mall的地方,但它其實是茵斯布魯克新市政廳的所在,裡面的設計是為了讓行政單位和許多國內外場商的分區總部做更緊密的結合,因此,一樓挑高的中庭和許多各式店面及餐廳,讓人在裡面完全感受不到市政廳的嚴肅氣息。

在新市政廳內買了冰淇淋來消暑,順便休息一下,明亮的中庭讓人感覺十分舒暢,看著熙攘的人潮,想到自己能擁有如此悠閒的時刻,真的是爽啦!休息過後,決定穿過這棟建物往河邊走;這棟建物的後方接到阿道夫‧皮希勒廣場(Adolf-Pichler-Platz),順著北邊的Stainerstraße,再轉向Marktgraben,就來到位於河邊的市集廣場(Marktplatz),廣場上有業者弄得像是沙灘的感覺,許多大人慵懶的穿者泳衣躺在躺椅上做日光浴,小孩子則在業者擺設的消暑設施裡玩耍,雖然那些消暑設施是免費提供給大家使用的,但我們不想把衣服弄濕,還寧願到河畔邊走走看看。

DSC04266.jpg

▲從市集廣場拍因河對岸的房舍,右邊那條橋是Innbrücke

IMG_9751.jpg

▲茵斯布魯克市立音樂學院(Musikschule der Stadt Innsbruck)

沿著河畔步道慢慢朝向Innbrücke的方向前進,我們決定再回到舊城區內其他的地方逛逛。

IMG_9757.jpg

IMG_9761.jpg

▲對面每棟房舍的外牆都顏色鮮明,有部分房舍的山牆造型還很特別,看起來真有趣

DSC04269.jpg

▲右手邊的那條巷子就是Herzog-Friedrich-Straße,從那進去就直達金屋頂了

DSC04270.jpg

▲這尊站立在Innbrücke上的雕塑,看似模仿耶穌受難的樣貌,但感覺又少了那種受難的痛苦,只能說就看看吧!

DSC04273.jpg

▲過馬路往金屋頂方向前進,在走進Herzog-Friedrich-Straße之前,在路口看到這尊銅像,銅像的表情及姿態栩栩如生,看他們倆的樣子還真像是煞有其事

經過金屋頂後,順著原路走回Hofgasse,穿過廊道、接上Universitätsstraße,打算慢慢往旅館的方向走回去,因為雙腿經過今天的行程,已漸感不支了;走到耶穌會教堂(Jesuitenkirche)前,小朋友們終於受不了了,就到裡面坐坐,順便參觀一下囉!

DSC04284.jpg

▲耶穌會教堂-建於1627~1646年間,屬羅馬天主教教堂,靠近老大學,位於舊城區以東, 它是早期巴洛克建築,模仿羅馬耶穌教堂和薩爾斯堡主教座堂;該教堂只有兩口鐘,大鐘重9200公斤,直徑248公分,為奧地利第四大鐘,1959年鑄造,懸掛於教堂的北塔,每星期五15時耶穌死亡的時刻和大瞻禮日時敲響,至於三鍾經和主日彌撒,只敲響南塔的小鐘(1300公斤);裡面共有11名王室成員埋葬在地下室,包括蒂羅爾大公利奧波德五世。

DSC04287.jpg

IMG_9769.jpg

IMG_9775.jpg

IMG_9781.jpg

▲這個手持閃電的天使是準備要替天行道嗎?

IMG_9784.jpg

IMG_9773.jpg

DSC04291.jpg

DSC04292.jpg

休息過後,往外走出來時,想說看一下手邊的資料,還有哪裡值得再走一走,發現居然錯過了茵斯布魯克主教座堂(Dom zu St. Jakob,又稱聖雅各伯主教座堂),本想往回走過去看看,但大家似乎已經興趣缺缺了;繼續順著Universitätsstraße走,然後右轉進到Sillgasse,這條街道上比較冷清,直到Meinhardstraße和Museumstraße這附近,人潮才又多了起來,我們決定先到火車站試著操作奧鐵的售票機,以便明天的購票,然後再返回旅館,結束今天的行程。

IMG_9808.jpg

▲看到這個塑像,不知道為什麼會覺得好想讓他搥兩下喔?!

IMG_9818.jpg

▲面對車站、往右手邊的方向看去,就會看到當年在茵斯布魯克舉行的冬季奧運時用的滑雪跳台

住宿旅館:Austria Classic Hotel Binders(簡介:距離茵斯布魯克火車站步行距離約1,500公尺,附近有超市,且距離3號電車站牌Dr.-Glatz-Straße約300公尺;四人房房價:€93.1/晚(不含城市稅€1/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twell0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