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早搭乘8:09a.m的RJ663直奔奧地利第四大城市、薩爾斯堡州的首府-薩爾斯堡;早在2009年時,我們家便早已造訪過這個城市(可參閱2009德南之旅_Day10_薩爾斯堡),但同行的友人卻都是第一次造訪,因此,我們便決定由此兵分兩路,所以,在寫這篇的內容時,我會將友人的薩爾斯堡遊放在前面,而後面是我們家前往奧伯特勞恩(Obertraun)的部分;由於今晚下榻的地點在奧伯特勞恩,於是在薩爾斯堡中央車站分手前,我們先將待會兒前往奧伯特勞恩的車票買好,在這裡我們選用的車票是Einfach-Raus-Ticket,利用一點點的篇幅向大家介紹這張票券的好處,其實它的本質和德國各邦的邦票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樣是最多可供5人同行使用,使用時間也是平日上午9點後、周末上午0時至隔日凌晨3點,因此,對於尚未來過的友人而言,他們可先造訪薩爾斯堡,然後晚點再到奧伯特勞恩會合;告知友人前往奧伯特勞恩的建議車班及時間後,我們家便先行離開了,所以,下面的介紹就先以友人的薩爾斯堡行程為主要的內容了。

IMG_9823.jpg

▲薩爾斯堡中央車站月台

薩爾斯堡【Salzburg】

薩爾斯堡位於奧地利的西部,是阿爾卑斯山脈的門戶,城市的建築風格以巴洛克為主,城市的歷史相當悠久,據史料記載,薩爾斯堡是現今奧地利管轄地域內歷史最悠久的城市,而這裡也是音樂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暫生命中超過一半的歲月是在此度過的,此外,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的故鄉和電影《真善美》的拍攝地也都在這;薩爾斯堡舊城區在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薩爾斯堡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公元45年薩爾斯堡獲得城市自治權;公元5世紀建成了第一座修道院聖伯多祿修道院;699年巴伐利亞公爵將薩爾斯堡這座古羅馬城市獻給了薩爾斯堡的第一任主教魯佩特主教,以便主教在這塊土地上傳教,並將新建的聖伯多祿修道院作為他的住所,魯佩特成為聖伯多祿修道院的第一位院長,此後他也成為了薩爾斯堡的主保聖人。

「薩爾斯堡」(德語:Salzburg,意為「鹽堡」)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是在755年,因附近的鹽礦和城堡而得名,薩爾斯堡主教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壟斷鹽的銷售;739年薩爾斯堡成為主教的駐地,774年薩爾斯堡主教座堂第一次落成;798年4月20日,應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的請求,教宗利奧三世將薩爾斯堡升格為總主教的駐地,管轄幾乎整個老巴伐利亞地區,即下巴伐利亞、上巴伐利亞、上普法爾茨和如今奧地利的大部分地區,此後薩爾斯堡先後曾是屬於東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15世紀後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地;薩爾斯堡著名的要塞堡壘是由總主教格布哈德從1077年開始建造的,但他並沒有親眼見到要塞的完工,由於格布哈德在1076年的繼任權鬥爭中站在教宗的一邊,1077年又曾支持對立國王施瓦本的魯道夫,因為不忠實於亨利四世,這位總主教在鬥爭結束後被驅逐,而由亨利四世任命了一位對立總主教,最終是由格布哈德的繼任者們完成了薩爾斯堡要塞的工程;由於總主教巴本堡的康拉德二世在沒有經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同意的情況下就於1164年掌管了薩爾斯堡,腓特烈一世在1166年派兵,薩爾斯堡被腓特烈一世親信的軍隊在1167年4月4日的夜晚嚴重摧毀;其後的1168年,由腓特烈一世的侄子波希米亞的阿達爾貝特三世出任薩爾斯堡總主教,但在1174年由腓特烈一世授意雷根斯堡議會又將其免職,6月26日由貝希特斯加登的海因里希出任對立總主教,但他並沒有獲得教宗的認可。1177年簽署威尼斯和約後,海因里希和阿達爾貝特三世同時放棄總主教的職位,由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的康拉德接任,在康拉德1183年應召去美因茲做總主教後,阿達爾貝特三世重新回到薩爾斯堡總主教的座位上,直到他去世;總主教埃貝哈德二世是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堅定支持者,他在薩爾斯堡的歷史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在1200年至1246年間將封建貴族的統治權、司法權和城市的管理權集合一身,總主教成為薩爾斯堡的最高統治者,而他由於出色的執政成績被譽為「薩爾斯堡之父」;此後,薩爾斯堡的影響力越發重大,從1322年米爾多夫戰役以後,薩爾斯堡開始與相鄰的巴伐利亞為敵;1328年在總主教的授權下,薩爾斯堡逐漸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內的一個獨立國家;1348年至1349年間遭遇黑死病侵襲,薩爾斯堡損失了約三分之一的人口;1481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認可薩爾斯堡享有城市議會和市長的自由選舉權;1511年總主教柯茨察赫的萊昂哈德採取強制手段,逮捕薩爾斯堡的市長和議會議員,強迫他們放棄所有城市特權;1524年德國農民戰爭爆發並蔓延到了奧地利,期間的1525年至1526年,薩爾斯堡也爆發了持續3個月之久的農民和煤礦工人起義,起義農民圍攻薩爾斯堡堡壘,要求減輕負擔、廢除農奴制和恢復他們的基本權利;就在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開始新教的宗教改革之後幾年,薩爾斯堡的大多數市民已經對新教持寬容的態度,加之市民們對總主教韋倫堡的馬特豪斯‧朗格專制統治的不滿,1525年的農民戰爭將市民對新教的同情公開化,在1590年前,薩爾斯堡幾乎所有信仰新教的家庭被迫背井離鄉,而這些家庭中不足15歲的孩子必須留下來,交由天主教家庭領養;1731年總主教菲爾米安的利奧波德‧安東制定了所謂的「移民政策」,再次驅逐了2萬薩爾斯堡的新教徒,同年的深秋季節,又有4000名女奴和農場工人被逮捕並驅逐,第二年又開始驅逐手工工人和農民,約有四分之一的被驅逐者在放逐的路上死去。直到1740年,倖存的被驅逐者才在普魯士國王的多次交涉下獲得了一部分賠償;由於驅逐新教徒,薩爾斯堡主教教區的人口大幅減少,造成了災難性的經濟危機;17世紀初,總主教沃爾夫‧迪特里希(Wolf Dietrich von Raitenau)認為薩爾斯堡是一座理想的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因此對其大興土木,現在的薩爾斯堡老城的外貌風格就是從當時留下的,他命令重建了薩爾斯堡主教座堂,它在此前的1598年第8次被燒毀,他還修建了米拉貝爾宮;為了同巴伐利亞爭奪著鹽和關稅,沃爾夫‧迪特里希在1611年授意佔據了巴伐利亞的貝希特斯加登,而巴伐利亞隨即佔據薩爾斯堡,並決定讓霍亨埃姆斯的馬爾庫斯‧西蒂庫斯接替沃爾夫‧迪特里希,他在1628年完成了保留至今的主教座堂;馬爾庫斯‧西蒂庫斯的繼任者洛德龍的帕里斯伯爵在三十年戰爭中採取了明智和謹慎的政治中立策略,使得薩爾斯堡免受戰火之苦,與埃貝哈德二世共享「薩爾斯堡之父」(德語:Vater des Vaterlandes)的稱號;1617年薩爾斯堡建立了一所中學,它在1622年被改制成薩爾斯堡大學,設立神學和哲學系,薩爾斯堡大學的成立是總主教反宗教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也大大改善了牧師的教育程度。

作曲家莫扎特1756年出生在薩爾斯堡,1769年至1781年為總主教效力;1772年至1803年總主教Hieronymus von Colloredo執政時期,薩爾斯堡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教育體系以奧地利作為模板進行了改革,薩爾斯堡吸引了不計其數的學者和藝術家;薩爾斯堡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是其一個獨立的總主教教區,直到1803年神聖羅馬帝國通過法律,實施政教分離,薩爾斯堡總主教失去了統治地位,薩爾斯堡與弗賴辛和帕騷合併改由弗朗茨二世的兄弟托斯卡納大公斐迪南三世管轄,並獲得選帝侯資格;1805年奧地利人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失利後,奧地利的蒂羅爾州被割讓給巴伐利亞,作為交換,薩爾斯堡和貝希特斯加登則劃歸了奧地利;1810年薩爾斯堡再次易主成為巴伐利亞的一部分,1816年維也納會議後薩爾斯堡歸還奧地利,而貝希特斯加登則繼續歸屬巴伐利亞,這個局面一直延續到了今天;1850年薩爾斯堡脫離林茲的管轄獲得自治權,1919年舉行了第一次民主選舉;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1938年4月30日納粹分子在薩爾斯堡焚書和逮捕猶太人和不同政見者,同年11月9日「水晶之夜」薩爾斯堡的猶太教堂被毀;1942年納粹德國在薩爾斯堡市內建立了戰俘集中營,1943年市內山丘上建起了防空洞;1944年至1945年美國空軍在總共15次空襲中摧毀或損壞了薩爾斯堡46%的建築,7600間民房被毀,14563人流離失所,有超過550人在空襲中喪生,受損最嚴重的是火車站附近地區和中心城區,包括薩爾斯堡主教座堂的穹窿和莫扎特故居,不過除了主教座堂與橋樑以外,大部分巴洛克建築都保存完好,所以薩爾斯堡是僅存的幾個保留了原始的巴洛克風格的城市;1945年5月4日美國軍隊攻佔了薩爾斯堡,納粹德國陸軍上校漢斯‧萊普爾丁格爾沒有抵抗就交出了薩爾斯堡,美軍任命里夏德‧希爾特曼為薩爾斯堡市市長,阿道夫‧舍梅爾為薩爾斯堡州州長,並成立了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奧地利人民黨和奧地利共產黨;薩爾斯堡解放後,無家可歸的難民、猶太人和旅居國外的德國人蜂擁到薩爾斯堡,1946年12月約有13200個難民從東歐和中歐聚集到薩爾斯堡和周邊,為了安置這些難民,薩爾斯堡共建造了8座難民營;1945年8月11日,市民們迎來了二戰後的首次薩爾斯堡音樂節,這項創辦於1920年的音樂節每年夏天舉行,二戰時被迫停辦;1945年9月26日薩爾斯堡成為奧地利共和國重建後第一個表示支持和承認維也納卡爾‧倫訥政府的聯邦州,薩爾斯堡與上奧地利州和施蒂利亞州的一部分組成了二戰後美軍在奧地利的佔領區,美軍最高指揮部就設在薩爾斯堡,最初幾周佔領當局單方面查抄了薩爾斯堡的許多建築,但隨後便同州政府和市政府合作,薩爾斯堡的市民也和佔領當局相安無事;藉助馬歇爾計劃和佔領當局的經濟援助,薩爾斯堡很快恢復了經濟,直至今日它已是繼維也納、格拉茲和林茲之後的奧地利第四大城市。

由於從薩爾斯堡中央車站到舊城區仍有一段距離,同行的友人們便決定在薩爾斯堡中央車站購買薩爾斯堡一日卡,以下的介紹就以重要景點為主,各位看倌自行參考了。

景點一:薩爾斯堡壘【Festung Hohensalzburg】-位於城堡山上,長250米,寬150米,是歐洲最大的中世紀城堡之一;這座城堡始建於1077年,由歷任總主教逐步擴建而成;1515年修建了運貨的纜車,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纜車;這座城堡唯一一次被圍困是在1525年,一批礦工、農民和市民試圖驅逐總主教,但未能奪取城堡;三十年戰爭期間,城堡更加強化防禦工事,拿破崙戰爭期間,這座城堡不戰而降;20世紀初,此處用作監獄,一戰期間關押過義大利戰俘,1930年代德奧合併前關押過納粹分子,目前是一處旅遊熱點,可搭乘纜車往返山下的市區。

3064.jpg

DSC04385.jpg

▲從薩爾斯堡壘南側露臺往南拍

DSC04386.jpg

▲這棟位於一大片草坪中央的房舍,周遭還種植樹叢隱蔽,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種夢幻小屋了,但這棟小屋據傳就是16 世紀初的「劊子手之家(The Executioner's House)」

DSC04388.jpg

▲從薩爾斯堡壘往西拍,圖中紅色箭頭所指之處為僧侶山(Mönchsberg,它的命名來自位於山北側、聖彼得修道院的本篤會僧侶)上中古世紀防禦工事的遺跡,最早的部分於1278年被提及,後來的王子大主教Paris von Lodron於三十年戰爭時強化了它,14887/88年興建4座塔作為城牆的一部分,1500年後,將城牆延伸和另外4座塔結合。

3068.jpg

DSC04395.jpg

▲中庭(遊客服務中心就在右手邊)

DSC04398.jpg

▲▼聖喬治教堂(St. George's Chapel)-建於倫哈德‧馮‧庫茨莎西大主教(Leonhard von Keutschach)在此掌教的後期(1495~1519),大量裝飾星星的拱頂密布於教堂的天花板上,在入口處的大門內部覆以灰泥,裡面有個小房間呈現大主教在當時對建設這座堡壘的紀錄

DSC04400.jpg

DSC04402.jpg

3075.jpg

DSC04411.jpg

▲▼提線木偶博物館內一景

DSC04413.jpg

DSC04417.jpg

DSC04418.jpg

DSC04420.jpg

▲往城堡的西北向拍

3081.jpg

3089.jpg

3090.jpg

DSC04427.jpg

▲僧侶山堡壘及城牆(左下)&薩爾斯堡機場(右側中間)

DSC04428.jpg

▲這個綠地中庭當年我也沒走到,還是藉著這次友人的照片才得見

DSC04434.jpg

DSC04435.jpg

DSC04438.jpg

從薩爾斯堡壘到薩爾斯堡主教座堂,必定經過卡皮特廣場(Kapitelplatz)。

DSC04442.jpg

▲這顆金球一直都是這個廣場上的標的

DSC04443.jpg

DSC04444.jpg

▲演奏者和我們當年來的時候不一樣

景點二:薩爾斯堡主教座堂【Salzburger Dom】-也稱薩爾斯堡大教堂,當地第一座羅馬式的大教堂是在774年9月25日、由主教維吉爾(Virgil)所奉獻的,但在1167年4月4日~5日的晚上被大火所毀,據傳是因為當時的薩爾斯堡大主教康拉德‧馮‧巴本貝格二世(Konrad II. von Babenberg)與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 Barbarossa,史稱紅鬍子)所任命的教皇維克多四式(Viktor IV)對立,於是,皇帝下令放火燒城;而後的大主教康拉德三世在原地建起當時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Konradinischer Dom,總長122公尺、寬48公尺,耳堂也有57.5公尺長;但1598年的一場大火,使得這座羅曼式教堂嚴重受損、被迫拆除;於是在1614年時,原地興建了現今這座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大教堂,但方位略有變動,舉例來說,當時地面有9個窗口可看到地下室,但如今只剩6個;它完成於1628年,長466英尺,高109英尺,這裡是莫扎特受洗的地點;二戰中,薩爾斯堡主教座堂部分受損,修復工作於1959年完成。

DSC04448.jpg

3105.jpg

DSC04449.jpg

▲剛好遇到唱詩班的排演

DSC04454.jpg

DSC04458.jpg

▲位於薩爾斯堡主教座堂前的方濟各教堂(Franziskanerkirche)

離開薩爾斯堡主教座堂後,友人轉往主教宮廣場(Residenzplatz)、莫札特廣場(Mozartplatz),然後進入廣場旁的薩爾斯堡博物館(Salzburg Museum)參觀。

DSC04459.jpg

▲左前方即是主教宮廣場(Residenzplatz)

DSC04460.jpg

▲聖邁克爾教堂(Michaelskirche)-屬羅馬天主教聖彼得修道院,為紀念天使長聖邁克爾而建,它的前身是由第一任的巴伐利亞公國Agilolfings家族於8世紀到12世紀初期所建,這個公國當時屬於墨洛溫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的宗主國之一,在當時的政治制度下,宗主國國王擁有僅次於皇帝的權力,因此,宗主國國王可建立屬於自己的皇宮(Kaiserpfalz),由於聖邁克爾教堂就位於皇宮旁邊,其地位就等同於皇宮教堂,而它也是當時的教區教堂;它的內部也非常奇特,它有兩個入口進入內部,一個是由隔壁的皇宮直接通往樓上,另一個通往一樓,因為當初在設計建造時,將樓上給皇帝和他的隨從用,下層給一般中產階級的平民;到了中世紀後,教區教堂的地位移轉到方濟各教堂且多次重修,最後一次修繕是在1767~1778年間,依據當時的教堂主持人Beda Seeauer神父的意思重新設計,洛可可風格的裝飾、優雅的壁畫和精美的繪畫,教堂內的窗戶也被更改,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幅Franz Xaver König的壁畫,畫的是加冕的聖母、天使長聖邁克爾和圍繞在她身旁的唱詩班天使,表示崇拜及歌頌神的名字;1770年由Johann Hängler製作的大理石祭壇,是由聖本篤修道院的代表人贊助,祭壇的側面是由同一作者製作,右邊是大天使拉斐爾(多俾亞傳(Book of Tobias)內的一位天使長的名字),左邊是聖彼得報喜,而中間是聖保羅。

3113.jpg

▲主教宮廣場上的噴泉(Residenzbrunnen)

DSC04461.jpg

▲莫札特廣場上的莫札特銅像

景點三:薩爾斯堡博物館-於2007年開始展覽,整座博物館利用的空間就在薩爾斯堡新主教宮(Neue Residenz)內,是一間現代化的博物館。

DSC04463.jpg

▲博物館中庭的裝置藝術

進入二樓的展場,第一個展覽室所展的是在19世紀初期,因拿破崙的軍隊席捲歐洲大陸,迫使許多來自於維也納、慕尼黑及其他德國各邦的畫家和作家來到薩爾斯堡,這裡展示的就是當時他們對薩爾斯堡地區的美景所做的紀錄。

DSC04468.jpg

▲從這幅畫中可清楚看到薩爾斯堡主教座堂,但主教座堂右邊的那棟多尖塔建物應為學院教堂(Kollegienkirche),現在除了中間的主塔穹頂尚存外,旁邊的尖塔都已找不到了

DSC04477.jpg

▲和前一幅圖相比,薩爾斯堡主教座堂前的方濟各教堂出現了

第二個展覽主題是以19世紀後期,薩爾斯堡的政治家和企業家為了銷售這個美麗的巴洛克城市和景觀,使歐洲的富人從追逐上流社交轉為享受浪漫主義,所呈現出當時的景象;在19世紀後期,被稱為“季節性城市”和“避暑勝地”的地方,幾乎是歐洲貴族及有錢人必訪之所,伴隨著新酒店、咖啡館、公園、長廊的興起,部分城鎮更是興建起大型的Kurhaus(療養中心)和影院,除了上述的建設外,薩爾斯堡也建起Monchsberg的旅遊電梯,以及通往堡壘的纜索鐵道等,這些都是為了執行薩爾斯堡以旅遊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針所做的建設。

3118.jpg

▲這些服飾裝扮是當時的達官貴人來此休閒的服飾嗎?

下一個展覽是以當時興建這座新宮殿的大主教及後續接任者為主題,展示當時的文物。

3120.jpg

3122.jpg

▲天花板上的陶塑繪畫甚為特別

DSC04489.jpg

▲展示在牆上的主教司教杖和劊子手的劍象徵薩爾茨堡大主教的精神和世俗的功能

3131.jpg

3136.jpg

3138.jpg

▲這麼精緻的木刻作品,令人讚嘆

3139.jpg

而下一個展覽室所展的是16~17世紀時,當時薩爾斯堡民眾的工藝品;但因為在這個時期,宗教主宰平民的生活,不少的作品中仍可見宗教元素的存在。

DSC04498.jpg

DSC04504.jpg

▲看到這三座獅子的臉,令人不禁發噱

DSC04524.jpg

▲現任主教拿著前任主教的頭嗎?

DSC04528.jpg

3141.jpg

3143.jpg

3146.jpg

3149.jpg

回到一樓的個展區,主要是以薩爾斯堡周遭景物為主題的畫作,各位看看囉!

DSC04536.jpg

▲這幅畫讓我想起帕魯冰河

DSC04538.jpg

DSC04540.jpg

DSC04545.jpg

DSC04559.jpg

DSC04561.jpg

離開薩爾斯堡博物館後,友人決定前往舊主教宮(Alte Residenz)參觀。

3155.jpg

▲新宮殿中庭一景

DSC04569.jpg

DSC04570.jpg

▲主教座堂&主教宮廣場

DSC04573.jpg

▲大教堂廣場(Domplatz)上的雕塑

景點四:方濟各教堂-是在薩爾斯堡舊城區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它的前身比薩爾斯堡主教座堂的前身還要更早在此落地,大約是在西元八世紀前期,屬於基督教教堂;1223年,在原地重建新的教堂,面積和現今的差不多大,但1267年的一場大火將之焚毀;1408年時,有想要在原地新建一座教堂,但在幾年後才由Meister Hans von Burghausen開始動工建造,不幸的是他並未完成這項任務,1432年他去世以後,由Stephan Krumenauer接手完成;1592年,當時的薩爾斯堡大主教沃爾夫‧迪特里希接手並要求它成為國內的方濟各會的教堂和修道院,而在1635年後成為薩爾斯堡主教座堂下的教區教堂;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這座羅馬哥德式(romanisch-gotische)風格外觀的教堂逐漸衰敗,其中具有羅馬風格的外觀是被認為較美的,但這種羅馬哥德式的風格被認為是一種顯示野蠻的哥德民族打敗高貴的羅馬人才會有的建築方式,因此,最後被科洛雷大主教下令拆除這個"醜"教堂,取而代之的是羅馬式的圓形大廳,並作為大主教陵墓用的教堂。

DSC04576.jpg

景點五:舊主教宮-始建於1120年,後來由總主教沃爾夫‧迪特里希於1587~1612年間重建;舊主教宮內現在設有美術館,展出16~18世紀、以及19世紀的奧地利繪畫。

DSC04578.jpg

DSC04579.jpg

DSC04581.jpg

▲憲兵大廳(Carabinierisaal)-建於1600年左右,它是這棟建物內最大的大廳,大型天花板壁畫由約翰‧邁克爾‧羅特邁爾(Johann Michael Rottmayr)繪於1689年,內容以四大元素為主題,中間的畫作描繪的內容像是海神波賽頓命令部下吹起海風來顯示「水、風」元素,而左邊的畫作則是以卡呂冬野豬狩獵(Kalydonische Eberjagd)來顯示「地」元素,右邊的畫作以一群人在火山旁鑄鐵來顯示「火」元素;這裡和海爾布倫宮(Schloss Hellbrunn)的石頭劇場可能是阿爾卑斯山北部最早的戲劇表演場地,第一次表演的時間可能是1614年1月27日。

3156.jpg

3158.jpg

3160.jpg

DSC04588.jpg

▲寶座大廳(Thronsaal)-天花板上的畫作是出自約翰‧邁克爾‧羅特邁爾之手,內容是描繪眾神參加忒堤斯(Thetys)的婚宴

3164.jpg

3165.jpg

3168.jpg

3170.jpg

▲▼接待大廳(Audienzsaal)-天花板上五幅的畫作也是出自約翰‧邁克爾‧羅特邁爾之手,牆上珍貴的布魯塞爾掛毯描繪早期的羅馬歷史場景,此外也掛有大主教沃爾夫‧迪特里希紋章的編織品。

3171.jpg

DSC04607.jpg

DSC04610.jpg

▲騎士大廳(Rittersaal)-在17和18世紀曾作為皇家接待室和迎賓廳,天花板上的繪畫也是出自約翰‧邁克爾‧羅特邁爾之手,正中間的那一幅畫是描述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der Große)騎著愛駒布西發拉斯(Bukephalos)的英姿,但據阿利安描述,布西發拉斯的體格雄偉、精神剛烈,牠的名字來由可能是因為頭上烙有一塊牛頭印的標記,或是牠可能是一匹黑色的駿馬,但頭上有著一塊像牛頭的白斑,而布西發拉斯很有可能是色薩利種的良駒;但圖中所繪的是白馬,我猜可能是為了搭配帝王的尊貴吧!而周圍的圖像是描繪亞歷山大大帝的各個人生階段。

3179.jpg

3180.jpg

DSC04586.jpg

▲白色大廳(Weißer Saal)

DSC04608.jpg

▲會議大廳(Konferenzsaal)-有一幅阿爾托蒙特(Altomonte)的畫作,內容是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與波斯帝國三大決定性戰役中的第一場戰鬥-格拉尼庫斯河戰役(Battle of the Granicus);在此也曾舉行一場由列奧波爾德‧莫扎特和他的兒子作為指揮的宮廷樂隊所表演的音樂會。

離開舊主教宮後,友人就進到主教宮廣場旁的黃金巷(Goldgasse)去了。

3183.jpg

▲白色建物即為新主教宮

景點六:黃金巷&糧食胡同(Getreidegasse)-連貫主教宮廣場及舊市集廣場(Alter Markt)的黃金巷,是一條弧形的狹窄小巷,黃金巷的房子多是五六層高的樓房,外牆大多光滑,19世紀初期,這裡是個乳製品市場,因此又名Milchgasse,但偶爾這裡也被稱為鎖匠街(Schlossergässchen)或Sporergässchen(Sporer是一種專為騎士或馬術人士鍛造騎馬時所需鐵器的鐵匠,如:馬銜、馬刺、鐙‧‧‧等);而糧食胡同是薩爾茨堡最著名的歷史街區,早在羅馬時代已經是主要交通路線的一部分,這條街道第一次被提及是在1150年,當時被稱為女傭胡同(Traugasse)和小跑胡同(Trabgasse),而之所以會這麼稱呼它,可能和當時所表現出繁忙的景象所用的字眼"trabig(=schnell、geschäftig)"有關;薩爾斯堡最古老的商家是在Waagplatz開始,並逐漸延伸至下游的猶太人胡同(Judengasse),和糧食胡同中間僅隔著當時主要以販賣雞蛋和雞肉為主的Kranzlmarkt和市政廳廣場(Rathausplatz),如今,這條巷子已成為一條繁忙的購物街,3米寬的街道兩旁是高而窄的店鋪,大多懸掛著鑄鐵招牌,因為14世紀初,薩爾斯堡得到貨物倉儲權(意即駁船卸貨於此,給予廠商一段的時間去銷售他的貨物,通常是三天左右,這個權利通常只給予重要貿易航線上的主要城鎮),自1509年起,大量的商品及貿易公司便紛紛進駐於此,故有此景;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在糧食胡同9號,直到17歲到維也納之前他一直都住在此處,現在設有莫扎特博物館;自從1987年起,每天,著名的「玩偶婦人」會在街上出現並出售玩偶,如果碰到的話,買個小玩偶當紀念品也是不錯的喔!

DSC04614.jpg

▲主教宮廣場旁的黃金巷入口

DSC04621.jpg

DSC04626.jpg

▲從市政廳廣場這端拍糧食胡同

DSC04630.jpg

▲形形色色的招牌卻不互相阻擋,比起我們的招牌更富藝術性

DSC04631.jpg

3188.jpg

▲街尾的那座教堂是聖伯列休斯教堂(Sankt Blasiuskirche)-屬羅馬天主教會,前身為聖靈醫院教堂(Bürgerspitalkirche),有時也被稱為聖神教堂(Heilig-Geist-Kirche),它和位於德國南部施瓦本格明德(Schwäbisch Gmünd)的聖十字教堂(Heilig-Kreuz-Münster)一樣,擁有最古老的教堂大廳,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薩爾斯堡歷史遺產中心;它的前身由阿德蒙修道院(Abbey of Admont)僧人於1185年時,在Gstättentor附近建造,守護神及主保聖人為聖伯列休斯(他是一名醫生和亞美尼亞主教,為14聖助手之一);1327年,大主教弗雷德里克三世‧馮‧萊布尼茨買下了教堂及旁邊的草地,並興建一所屬於薩爾斯堡公民的醫院;1330年,在保有現今所見的肋拱頂三殿教堂輪廓下、在旁邊建立新的醫院;這間教堂是雙教堂設計,有兩個相對的入口,一個給平民百姓進出,另一個是給神職人員使用,因此,祭壇位於教堂的正中央;在巴洛克時期的教會有9個祭壇,1785年,大主教海歐納莫斯‧馮‧科洛雷(Hieronymus von Colloredo)為求新設計能以簡單為主,下令拆下教堂部分的內飾,而當初的9個祭壇至今只保留了包括主祭壇中的5個,而主祭壇是在古典主義風格的大理石上,延伸出一個十字架;1864年,雨果‧施耐德(Hugo Schneider)設計了新哥德式風格的教堂,並於1866年重建;三個彩繪玻璃窗是由Albert Birkle所繪製、於1947年分別裝設在東北和東部的窗口,教堂的鐘聲則是由Andreas Gartner公司於1680年提供。

DSC04637.jpg

▲位於Gstättengasse上的房舍,多數屋子的屋簷下方都印有年份,似乎是一種屋齡的證明,不過多是20世紀後期的年份

DSC04641.jpg

▲這是友人解決午餐的地方

DSC04644.jpg

▲薩爾斯堡有不少的店家專賣復活節彩蛋,有空不妨進去逛逛喔!

3189.jpg

▲薩爾斯河(圖中遠方的尖塔建物是奧地利福音堂教會(Evangelische Kirche A.B. in Österreich),左邊的另一座尖塔建物同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薩爾斯堡歷史遺產中心的Müllner Kirche)

3190.jpg

▲右邊的Staatsbrücke是連接薩爾斯河東西岸城區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DSC04645.jpg

▲從Staatsbrücke上拍攝,前面那條橋就是當年我們全家和薩爾斯堡壘合照的Makartsteg(也稱Museumssteg)

3191.jpg

▲Makartsteg上掛鎖頭的風氣還不夠盛

3192.jpg

▲右邊的圓穹頂建物就是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薩爾斯堡歷史遺產中心的學院教堂

友人在將舊城區逛完後,便準備前往米拉貝爾宮(Schloss Mirabell),但在前往米拉貝爾宮之前,在薩爾斯河北岸、新城區這邊,其實也有兩條非常有名的胡同、小巷,一是名曲“平安夜(Stille Nacht)”的作者約瑟夫‧莫爾(Joseph Mohr)誕生及成長之地-石頭胡同(Steingasse);另一個是林茨巷(Linzergasse),因為它是早期連接奧地利第三大城-林茨(Linz)的重要幹道,故而得名,各位如果有機會可以悠閒地在薩爾斯堡逛逛的話,這兩條很有味道的老街巷弄,也是可以去走一下的喔!

景點七:米拉貝爾宮-始建於1606年左右,由當時的大主教沃爾夫‧迪特里希為他的情婦莎樂美‧阿爾特(Salome Alt)所建,並以她的名字命名為「阿爾特瑙宮(Schloss Altenau)」;然而,在大主教沃爾夫‧迪特里希死後,他的繼任者同時也是他的姪子Markus Sittikus von Hohenems 將情婦及其子趕出宮殿,並將宮殿擴建為夏宮,同時改名為「米拉貝爾宮」,而「米拉貝爾」這個名字來自於一位義大利女性,"mirabile"是"令人欽佩"的意思,"bella"是"美麗"之意;1710年和1721~1727年間,大主教法蘭茲‧安東‧哈拉齊(Franz Anton von Harrach)邀請建築設計師約翰‧盧卡斯‧馮‧希爾德布蘭特(Johann Lucas von Hildebrandt)將此建設成一個宏偉的巴洛克式的宮殿建築群、具有四翼帶庭院的建築;1818年的一場城市大火嚴重的損毀了米拉貝爾宮,而重建計畫則由Johann Georg von Hagenauer設計,但設計上已無法重現當時獨特的巴洛克風格外觀;裡面有一間巴洛克式的大理石大廳,號稱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婚禮大廳,此外,特別值得一看的是那條通往大理石大廳的階梯-「天使之梯」,據說只要摸摸邱比特的頭就可以獲得子嗣,想求子的看倌們,有空去的話,不妨去摸摸看喔!

DSC04646.jpg

▲穿過前面的這個門就可進入米拉貝爾花園(Mirabellgarten)

DSC04647.jpg

▲米拉貝爾花園全景

3196.jpg

1.jpg

DSC04657.jpg

▲花園兩旁有像這樣的林蔭休息區,真的是很貼心的設計

3204.jpg

▲再拍薩爾斯堡壘

DSC04658.jpg

3214.jpg

▲這裡的花草有著這麼多美麗的色彩,看得真是賞心悅目

3217.jpg

▲位於米拉貝爾宮對面的聖安德魯教堂(Saint Andrew Church)

3218.jpg

▲這棟在Rainerstraße上的宏偉建物,是奧地利銀行的辦公大樓

友人結束在薩爾斯堡的旅遊後,便搭車前往今晚下榻的奧伯特勞恩,和我們會合。

奧伯特勞恩【Obertraun】

這個小鎮其實並沒有甚麼特別之處,它原本屬於巴伐利亞公國東部的一部分,在12世紀時才歸屬於奧地利公國;在史料上第一次提及此地是1325年;在拿破崙戰爭期間,小鎮被佔領了幾次;自1918年以來,該鎮屬於上奧地利州,自1920年後,它是一個獨立的直轄市鎮,因為它曾是哈爾斯塔特(Hallstatt)的市集所在;1938年3月13日德意志帝國吞併奧地利後,這個鎮就屬於上多瑙州(Gau Oberdonau),直到1945年後才又恢復成為上奧地利州管轄。選擇這裡下榻的原因就是它靠近哈爾斯塔特,且對於我們後面的行程而言較為方便;從薩爾斯堡到此,如果使用之前提到的這張Einfach-Raus-Ticket,到Attnang-Puchheim轉1次車是最輕鬆的方法;我們家抵達奧伯特勞恩大約是下午13:30p.m左右,由於事先先和民宿老闆聯絡過,請他開車來接我們,於是我們就先將行李放到友人今晚入住的民宿,然後再決定今天後面的行程。

IMG_9840.jpg

IMG_9842.jpg

IMG_9835.jpg

▲上面這三張照片就是這家民宿的樣貌,整體來說,真的很有家的感覺

抵達友人今晚下榻的民宿後,我們先在民宿內解決午餐,本想前往巴特伊緒(Bad Ischl)走走,但為了先了解今晚另一個住宿點的位置及明天的哈爾斯塔特之行,決定先將這個小鎮及乘車車班表搞定,而且今晚我們打算在這間民宿裡"開火",所以,還得先了解這個區域相關生活機能的一些細節;這個民宿的老闆和老闆娘同住在一樓,他們把原來兒子和媳婦一家住的二樓和三樓當民宿出租,雖然他的英語能力很有限,他還是竭盡所能地告訴我們超市的位置和營業時間、公車的乘車處等等,我也拜託他待會兒傍晚左右,能再用車去接友人,他也很爽快地答應,於是,便開始探索這個小鎮了。

第一個目標是先找尋今晚我們家住宿的青年旅館,說到這裡,要提個小插曲,因為在台灣藉著訂房網預訂這間青年旅館時,以超不可思議的價錢訂到,但過了不久要再次確認訂房時,對方卻不願意以訂房網上公告的價格出租,經過多次信件往返仍無法達成共識,所幸向訂房網不斷地要求確認下,對方只得依照與訂房網簽訂的合約,履行依公告價格出租的規定;但問題是,我們還是心驚驚的,如果到現場時再拒絕我們,或當場要求加價,那我們該怎麼臨時去找其他的地方呢?因為這裡是超熱門的旅遊景點,周遭的旅館早就一房難求,說不定屆時還得回到薩爾斯堡去找旅館,那還真的是虧大了;由於這間青年旅館在下午四點半到六點才有服務人員,那時才能再次確認我們訂房的有效性,因此,在等待確認的時間,就把剛才要了解的事項來一一查清楚吧!

友人的民宿位於Hallstättersee Landesstraße這條奧伯特勞恩最主要的街道旁,右轉到旁邊的Brandgasse便可通往今晚下榻的青年旅館,走在這條鄉間小路上,發現每棟屋子都有個超大的庭院,要不是哈爾斯塔特湖(Hallstättersee)就在旁邊,我看家家戶戶要挖個私人游泳池應該不是難事。

DSC04691.jpg

▲友人的民宿就在圖中這棟房子的後面,雖然鄰近鐵道,但這裡的車班大多集中在白天的時間

DSC04701.jpg

IMG_9850.jpg

▲▼特勞恩河(Traun)-這條河是多瑙河極重要的支流之一,這裡是屬於上游的部分,它會在林茲匯入多瑙河

DSC04708.jpg

DSC04711.jpg

過了剛才的小橋、接上Winkl這條大路,再右轉向前走500公尺左右,就到了我們家今晚下榻的青年旅館;看看門口的告示,果然還是得等到四點半,而這裡剛好有個公車站牌,查看了一下明天前往哈爾斯塔特的車班表,而由此出發的最早一班車是9:22a.m,那就可以好好的享受一頓早餐再出發了。

IMG_9865.jpg

▲今晚下榻的青年旅館

接下來就是找尋消磨時間的地方,既然這裡離哈爾斯塔特湖這麼近,那就到湖邊去看看吧!順著Winkl這條大路往湖邊走,會先接上Hallstättersee Landesstraße,往左轉、步行約1小時就可到哈爾斯塔特,但這是明天的行程,所以,我們決定往右轉,朝向火車站的方向走,從那裡也可通往奧伯特勞恩碼頭及湖邊。

IMG_9876.jpg

▲走到Winkl和Hallstättersee Landesstraße交叉口附近,發現這個露營區,女兒看到這個她從沒玩過的遊樂器材,便玩上癮、暫時不肯走了

好不容易,女兒覺得玩得差不多了,願意繼續往湖邊走,走到靠近和Seestraße交岔口附近,發現一個小型的馬場,那又是老婆想拿來當作畫畫、寫生的好題材,便又駐足拍攝了。

IMG_9886.jpg

IMG_9898.jpg

左轉進入Seestraße後,發現這邊有房舍正在興建,可能有人嗅到這裡鄰近哈爾斯塔特所產生的商機吧!

IMG_9905.jpg

走到車站前的小廣場,這裡的指示看板就變多了,看著通往湖邊的指標,就順著走囉!

IMG_9914.jpg

IMG_9916.jpg

▲女兒後面的道路就可通到車站

IMG_9920.jpg

▲這個用木頭刻出人臉的擺飾,白天看還覺得蠻有趣的,不知道晚上來看會不會‧‧‧

IMG_9922.jpg

▲哈爾斯塔特湖的遊船(碼頭還蠻陽春的)

IMG_9925.jpg

▲▼在這種環境和品質下享受戶外活動,誰想宅在家裡啊!

IMG_9928.jpg

算算時間,青年旅館的服務人員應該快到了,我們便先走向下榻旅館;經確認後,對方果然言而有信,同意我們的住宿且條件不變,在辦理後入住手續後,便要先回到剛才的民宿,和老闆一起前往車站接友人了;友人依當初的建議、搭乘車班抵達奧伯特勞恩,我們請民宿老闆將友人的行李及部分的友人先行載回民宿,剩下的人就步行前往鎮上唯一的超市去購買今晚晚餐的食材,大家邊用晚餐邊分享今天的所見所聞,就在這樣的氛圍下結束了今天的行程。

我們家的住宿旅館:Jutel Obertraun(簡介:距離距離哈爾斯塔特湖岸約1.2公里,門前有公車站牌可前往哈爾斯塔特、達赫斯坦薩爾茨卡默古特旅遊區及奧伯特勞恩火車站,附早餐;四人房房價:€27/晚(不含城市稅€1.3/人))

友人的住宿旅館:Ferienwohnung Stricker(簡介:距離哈爾斯塔特湖岸约2公里;五人房房價:€70/晚(不含清潔費€25/次))

Einfach-Raus-Ticket:€32/5人

薩爾斯堡一日卡(24hrs):€24/大人、€12/小孩(6-15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twell0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