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早的天光射入,便讓睡在窗邊的我再也無法闔眼,趁著用餐之前的空檔,就獨自出去走走;行程至此已過一半,面對後面的行程更感珍惜,也企盼時間能走得慢些,但還是將這種癡夢化為行動比較實際,早起、晚睡、延長清醒時間,這樣便能多享有一些在此的幸福啊!

IMG_0475.jpg

▲從房間的窗戶往外拍,赫然發現對面有個鹿園

IMG_0487.jpg

▲看來今天又會是一個大好天

IMG_0490.jpg

▲▼從旅館後方的露臺拍鹿園

IMG_0494.jpg

由於今天要前往的是奧地利東南部的施蒂利亞邦(Styria)首府、也是奧地利第二大城的格拉茲(Graz),但在台灣搶早鳥票時,只搶到11:29a.m由此出發、途經Stainach-Irdning轉車的REX3412、OIC515班車,所以,早上有大半天的時間可以再次享受哈爾斯塔特湖區的美麗;算算時間差不多該步行回旅館,進到房間時,發現老婆和女兒也已起床且盥洗完畢,那就準備前往餐廳、享用今天的早餐了。

IMG_0498.jpg

▲▼簡單明亮的用餐環境

IMG_0502.jpg

昨天和另一批友人約好今早十點在車站見面,由於我們住的是青年旅館,因此,必須在退房前將床單、被單、枕頭套及毛巾等物拿到地下室的大型回收籃內,個人感覺很像回到軍旅生活時的狀態,但這卻是個給女兒機會教育的好時機,讓她這個過慣依賴父母生活的人,能了解出門在外可不比在家裡啊!

IMG_0508.jpg

▲第一天抵達時,木柱還沒立起那麼多根呢!

大家依約都準時出現在車站,留下我顧守行李後,大家都前往湖邊,想再去多拍幾張美美的照片,下面的照片就PO給大家欣賞一下吧!

IMG_0520.jpg

DSC05017.jpg

DSC05026.jpg

DSC05037.jpg

3585.jpg

IMG_0544.jpg

車班準時抵達,大家分工將行李抬上車後,朝向下一個目的地前進;大約在12:20p.m左右抵達Stainach-Irdning,但在下車前,查票員就有先來問我們目的地,知道我們要到格拉茲後,他告訴我們因為鐵道施工,所以後面的那一段必須轉搭巴士,這時心中真的是有點不爽,因為後面那段是IC等級的快車耶!想起前幾天從瑞士搭乘RJ前往茵斯布魯克的那段車班,就對奧地利國鐵的快車超有好感,如今要我們降級成巴士,那感覺真是猶如從天堂掉到人間,要不是買的是超便宜的早鳥票,我想我一定要要求退費;公車也是遲了將近15分鐘才到,好在車上沒甚麼人,大家都有位子可坐,就把這段路程拿來午睡,待會兒抵達格拉茲時,可就有了滿滿的精力啊!

IMG_0563.jpg

▲Stainach-Irdning車站

IMG_0560.jpg

▲從車站前的Bahnhofstraße往西邊拍,那座高山上仍可見到積雪

格拉茲【Graz】

公車在高速公路上奔馳,於下午14:20p.m左右抵達格拉茲火車站前的公車總站;由於今晚下榻的旅館就在火車站旁,因此,很快地便抵達下榻旅館並辦理入住手續;旅館旁有一間名為Merkur的超市,而此時的溫度高的讓人難受,因此,大家約好四點在旅館大廳碰面,我們家則先到超市補充必需品,順便看看有沒有適合當晚餐的東西;約定集合的時間到了,大家便順著Keplerstraße走,再轉向Lendplatz,想先前往格拉茲極有特色的一個景點-莫爾河之島(Mur Island),作為探訪格拉茲的起點。

格拉茲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前三千年左右的紅銅時代(Kupfersteinzeit),那時這裡便已有人居的跡象;此外,在這裡也發現骨灰瓮文化遺址的村落和寨堡,而哈爾施塔特文化是它的後繼者;在羅馬帝國時期,這裡是一個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地方,在今天格拉茲機場的所在地,是當時羅馬帝國中最大的農業、商業和工業所在區域,同時,這裡在當時也是極重要的交通樞紐,它連結來自現今匈牙利西部的潘諾尼亞(Pannonien)平原的商旅,進而由此穿越莫爾河、到達施泰因費爾德(Steinfeld),而南北向的羅馬舊驛道也通過此處;西元6世紀時,斯拉夫人(Slawen)入侵阿瓦爾人(Awaren)所建立的小國,將阿爾瓦人趕到歐洲的中部及東部,並在現在的施蒂利亞邦和斯洛維尼亞境內一個名為克拉尼斯卡(Krain,也譯為卡尼鄂拉)的老地名上,建立了卡蘭塔尼亞公爵國(Fürstentum Karantanien),斯拉夫人在此建立了城堡,而「城堡」在古教會斯拉夫語中是「grad」,在斯洛維尼亞語中「gradec」則是「小城堡」的意思,由於格拉茲是圍繞城堡山(Schlossberg)所修建的,這便是此地地名的由來,後來,格拉茲的寫法逐漸演變成Gratz,到了19世紀則變成Grätz,但為了和中世紀時即已定名的斯洛維尼亞格拉代茨(Windisch-Grätz)和巴伐利亞格拉茲(Bayrisch-Grätz或Bairisch-Grätz)有所區別,遂變成現在所寫的Graz。

10世紀早期、馬札爾人入侵歐洲,他們試圖在今天的施蒂利亞站穩腳跟,他們將法蘭克和巴伐利亞領主、貴族及神職人員驅逐或殺害,許多村莊也被放火燒毀及摧毀;西元955年8月10日的列希菲德之役(Battle of Lechfeld)中,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Otto I,962年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史稱奧托大帝)率領了一萬名重騎兵,成功地擊敗馬札爾人五萬名輕騎兵,且為了維持巴伐利亞地區的穩定及進一步防禦馬札爾人的攻擊,他將格拉茲這個區域作為和馬札爾人之間的軍事緩衝區;西元970~1035年間,Eppensteiner家族一直是這個緩衝區內的領導者,隨著馬札爾人轉為定居務農生活,在伊什特萬一世(I. (Szent) István)聖斯提芬統治下,改信基督教而不再構成威脅後,1035年由巴伐利亞伯爵韋爾斯‧蘭巴赫(Wels-Lambacher)接管施蒂利亞地區(包括格拉茲)的伯爵領地;但僅歷時15年,一場發生在蘭巴赫城堡的大屠殺,使得家族傷亡慘重,韋爾斯‧蘭巴赫‧阿諾德二世雖然倖存,但他也在1055年逝世,他唯一倖存的兒子Adalbero也投身天主教,後來成為福茲堡主教,韋爾斯‧蘭巴赫家族至此結束在施蒂利亞地區的統治權,緊接而來的是Otakars王朝(1056~1192)的Traungauer家族的統治;1122年是施蒂利亞關鍵的一年,Eppensteiner家族終嗣並將財產移轉給Traungauer家族,然而,此時Traungauer家族在格拉茲地區已沒有過去的光景,他們已成為所謂的「自由貴族」或「自由騎士」,Bernhard von Stübing(其祖父為巴伐利亞宮廷伯爵Aribo二世)則是這個家族的最後一人,但他開始在城堡山築起一座羅馬式的城堡以鞏固他的統治地位,而市鎮的發展也延伸到今日自由廣場(Freiheitsplatz)和新皇宮(Grazer Burg),此間發展出許多田莊,且有一條長約180公尺的市集大街,是格拉茲的第一個市集、被稱為「Erster Sack」,而後就變成今日的薩克街(Sackstraße)了;這些基礎奠定了格拉茲成為施蒂利亞未來的核心;1156年,一位獲有採礦主權(Bergregal)、鑄幣特權及設置海關、收取過路費的施蒂利亞侯爵Markgraf Ottokar III獲得了此地的管轄權,他不但將Bernhard von Stübing繼承人的繼承權給抹煞,同時也降低一個來自巴伐利亞的貴族家庭、Aribonensippe家族的影響力;1160年,他在現今的中央廣場(Hauptplatz)成立了第二市集,一切看起來正在復甦之際,他卻在1164年過世,他剛滿一歲的兒子Ottokar IV繼位,但卻是他的遺孀接手攝政;118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將施蒂利亞地區提升為一個公國;Ottokar IV長大後親政,但因膝下無子且身染痲瘋病重症,不得不和其有親屬關係的巴本堡王朝(Babenberger)的利奧波德五世(Leopold V)公爵,在1186年簽下繼承合約,使得施蒂利亞成為巴本堡王朝的領地;隨著巴本堡王朝在1246年時,腓特烈二世公爵在一次戰役中陣亡後,加上無繼承子嗣,巴本堡王朝宣告結束,起而代之的是哈布斯堡王朝;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進住新皇宮(Grazer Burg),當時他們統治著內奧地利、施蒂利亞、卡林西亞(Kärnten)及現今義大利和斯洛維尼亞的部分領土;隨著1453年拜占庭帝國為鄂圖曼帝國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滅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而鄂圖曼帝國不斷地擴張領土,格拉茲和茵斯布魯克等地的哈布斯堡王朝皇家住所,都直到1619年遷至維也納的霍夫堡(Hofburg)才告結束。

1797年4月10日,法軍進入格拉茲,兩天後,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和他的隨從進入格拉茲,他暫住在現今先生巷13號的Stubenbergschen Haus,但兩天後,他又遷移到位於高斯(Göss (Gemeinde Leoben))的總部,他的軍隊從進入到離開格拉茲,前後只經過18天;1805年11月14日,法國將軍、也是拉古薩公爵的奧古斯特‧德‧馬爾蒙(Auguste de Marmont,Duc de Ragusa)第二次佔領格拉茲,不久,即在1806年1月11日撤軍;1809年5月30日,法國元帥、也是塔蘭托公爵的埃蒂安‧雅克‧約瑟夫‧亞歷山大‧麥克唐納(Etienne-Jacques-Joseph-Alexandre MacDonald,Duke of Taranto)率軍第三次佔領格拉茲,但大約有800人死守在城堡山,保護時任南軍指揮官約翰大公(Johann von Österreich),在天才上校Franz Xaver Hackher zu Hart的堅守下,他們成功的抵禦了拿破崙軍隊的圍攻,而這位上校也獲得了當時最高的軍事榮譽-瑪麗亞‧泰瑞莎軍事勳章;在對抗拿破崙的戰爭中,格拉茲雖多次遭到佔領,但都未造成較大的破壞,但1809年11月15日在美泉宮(Schönbrunn,也稱熊布朗宮)訂定的停戰條約中,奧地利政府同意拆除10座要塞,而城堡山要塞就名列其中,格拉茲市民出資2,987枚金幣及11枚克羅伊策銀幣(大約等值今日87,000歐元)買下現在的時鐘塔(Uhrturm)和鐘樓(Glockenturm),其餘的部分則被法國礦工破壞拆除;1810年1月4日法國軍隊完全撤出後,留下滿目瘡痍的城堡山;法國軍隊撤出後,格拉茲成為一個快速發展的城市,直到君主制結束前,當地的文化、經濟和科技都蓬勃發展,伴隨後來鐵路的建設,使這裡成為施蒂利亞地區重要的鐵道樞紐,且約翰大公持續推動當地的公共建設,使格拉茲獲得了真正的繁榮。

1919年9月10日,一次大戰結束後所簽訂的聖日耳曼條約(Vertrag von Saint-Germain)中,宣布了奧匈帝國正式解散,而施蒂利亞地區原有的三分之一領土必須交由新獨立的南斯拉夫王國管理,這對格拉茲而言,是個相當大的打擊,因為它由一個大城降級成邊境城市,許多周邊重要的供應也遭切斷;1938年2月24日,成千上萬的納粹在格拉茲市中心遊行,這場遊行喚醒了人民對德奧合併、組成大德意志的意念,當時的市長同意納粹的卍標記在街道上和鎮公所上標示,讓格拉茲有著「國家社會主義的據點」之名,格拉茲大學的學生也參加了遊行,並建議大學應該改名為「阿道夫‧希特勒大學」,格拉茲大學遂成為這股大德意志意念東南方向的前哨點,被稱為「日耳曼的先行者」和「抵禦來自東方的威脅」;通過這樣的遊行宣傳,對於「德奧合併」這項議題則進入了公投階段;1938年4月4日,希特勒造訪格拉茲,他的座車穿越市區街道,受到如凱旋歸來般的夾道歡呼,人潮綿延長達4.3公里,大家爭相目睹這位當時被認為是日耳曼民族「領頭羊」的重要人物;這位國家社會主義者奪權後,立即在格拉茲逮捕大約2,400位的猶太人,並依據1935年的紐倫堡法案(Nürnberger Gesetze)將他們驅逐出境、剝奪財產及進行迫害,逼使許多猶太人遷居到維也納;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史稱水晶之夜(Reichskristallnacht,或譯為「碎玻璃之夜」),納粹黨員與黨衛隊襲擊德國全境的猶太人,在這場事件中,有約1,574間猶太教堂(大約是全德國所有的猶太教堂)、超過7,000間猶太商店、29間百貨公司等遭到縱火或損毀,在格拉茲也有多間猶太教堂遭到破壞,1940年3月,施蒂利亞被認為是個“無猶太人”的區域;二戰期間,格拉茲主要是在1944~1945年間被聯軍攻擊,16%的建物被摧毀、1,788名居民死亡,但老城區受損卻不嚴重,受損面積大約只有一個操場左右大小的區域,但位於西邊和南邊的工廠廠房及主要的火車站則是主要的攻擊目標;1945年、二戰接近尾聲,蘇聯軍隊首先進入格拉茲,隨後英軍進駐,直到1955年簽訂了奧地利國家條約(Österreichischer Staatsvertrag,全稱為《關於重建獨立民主的奧地利的國家條約》),二戰後佔領奧地利的四個國家-它們分別為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才陸續撤出,奧地利也因此得以重新建立一個民主的獨立共和國。

格拉茲是奧地利作曲家Olga Neuwirth的故鄉,而名指揮家尼古勞斯‧哈農庫特雖出生於柏林,卻成長於此;此外,美國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有時也稱自己為格拉茲人,因為他出生於距此2公里遠的農業小鎮Thal;由於格拉茲舊城區擁有珍貴的中世紀建築群,在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更在2003年當選為歐洲文化之都;由於離首都維也納只有2.5小時車程,且地處東歐與巴爾幹半島間交接處,蘊育了豐富、多元化的文化色彩,西部接鄰阿爾卑斯山山腳,莫爾河(Mur)流經市中心,周圍盡是廣闊的綠地,而有「花園城市」之稱;它同時也是奧地利著名的大學城,2006年格拉茲加入教科文組織反對種族主義城市聯盟。

IMG_0578.jpg

▲位於Volksgartenstraße和Lendplatz交接處的瑪麗亞柱(Mariensäule)-它建立於1680年,是為了平息在格拉茲外圍貧民區所發生的瘟疫而建,當它落成時,瘟疫也結束了;金色的聖母抱著聖子立於柱頂,聖徒則分立在下方,最右邊的是教會聖師、里斯本的聖安多尼(Heilige Antonius von Padua),他是對抗鼠疫的守護神,最左邊的是聖若瑟(Heilige Joseph),他是臨終者的主保聖人,在"1680"這個數字旁的兩位聖人是聖塞巴斯蒂安(Heilige Sebastian)和聖羅奇(Heilige Rochus),他們也是防止瘟疫的主保聖人,當時格拉茲的總人口約有15,000人左右,但這場嚴重的瘟疫讓此地一年就損失3,000人左右,因此,這些被選上的聖徒在當時還真的是"身負重任"啊!

在這裡要提個小插曲,當我們順著Keplerstraße走,大約才剛穿過和它垂直的Babenbergerstraße時,原本路旁坐著一個人,當我們一行人走過後,他卻突然站起來跟在我們後面,本來只有一個人,漸漸地後面跟了愈來愈多人,我們估算對方大約有5個人,但我心想走在這麼一條大馬路旁,兩旁又沒甚麼行道樹,如果這群人想要有甚麼非法的舉動,隨便衝上馬路攔車、請人幫忙,應該不是難事,但同行的友人漸感不安,大家只好加快腳步,反正這條大街也沒啥好看的,右轉到Lendplatz時,我家公主喊肚子餓,步行到瑪麗亞柱這附近,發現有很多賣露天咖啡和餐點的餐車,找了一家賣披薩的店家,就坐下來用餐了,本來我請同行的友人不必等我們,順著往下走就可到莫爾河之島,但友人發現那群人在不遠處繼續盯著我們看,他們變得也不敢先行,只好在旁邊等我們了;約莫20分鐘左右,女兒就把她的"下午茶"清潔溜溜,當我們家起身繼續行程時,友人也跟著我們繼續前行,但那群人似乎發現我們已注意到他們,便沒有再跟下去,只能說出外旅行,自己要多一分「小心」和「防人之心」。

IMG_0592.jpg

▲Mariahilferkirche-由聖方濟各修士在13世紀時建造,但他們在1515年時因財政困難而放棄了此處;多年後,他們終於找到捐助者-奧地利貴族埃根博格(Eggenberg)家族和曾任施蒂利亞大公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得以在今天的Mariahilferplatz繼續租借及定居;1607年,由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最後一位偉大的畫家、和提香(Tiziano Vecellio)、委羅內塞(Paolo Veronese)並稱為威尼斯畫派「三傑」之一的丁托列托(Tintoretto)的學生Giovanni Pietro de Pomis設計,於1611年完成巴洛克風格的教堂;1742~1744年間,由Josef Hueber設計修改成現在兩塔的型式;自1783年起成為教區教堂;教堂中間正門上方以巴洛克式雕像裝飾,最上面的山牆上所表現的是大天使邁克爾遇上掉入地獄的路西法(Lucifer),中間則是聖母抱著聖子,兩旁則是精修聖人、亞西西的方濟各(Franz von Assisi)和教會聖師、里斯本的聖安多尼;此時教堂前的廣場上正在搭設舞台,晚上似乎有活動要舉行呢!

3629.jpg

▲你猜得出這是間美容院嗎?

IMG_0601.jpg

▲▼從Mursteg拍莫爾河之島-由美國紐約設計師米托‧艾肯西(Vito Acconci)所設計,當初是為了迎接格拉茲成為歐洲文化之都而建,這座銀色浮島以許多根銀色管子組成,外型酷炫且會隨著水位上下浮動,更可藉由連接兩岸的通道前往莫爾河兩岸,戶外的露天劇場則提供了表演場所,外圍的銀色管子則設計成可供小孩攀爬的遊戲場,加上白天是咖啡館、晚上是酒館的室內餐廳,讓莫爾河之島成為格拉茲人親近自然與藝術之美的場所。

DSC05077.jpg

拍完莫爾河之島後,就進到城堡山廣場(Schlossbergplatz),此時,城堡山僅咫尺之遙,而要上城堡山有三種方式,一是面對城堡山、從城堡山廣場往左順著薩克街步行,大約240公尺處有一個纜車站,可由該處搭乘索道纜車(Schlossbergbahn Funicular)上山,或是由城堡山廣場附近的入口處搭乘透明電梯,經過二次大戰時的隧道,30秒就可直達山頂,也可選擇爬260階的階梯-克里斯小道(Kriegssterig),我們則決定搭乘電梯上山,然後從克里斯小道下山。

IMG_0604.jpg

IMG_0612.jpg

▲城堡山廣場上的噴泉

IMG_0614.jpg

▲位於城堡山廣場旁的聖三一教堂(Dreifaltigkeitskirche)-屬羅馬天主教教會,1686年時,皇帝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批准由一個名為「烏爾蘇拉會(Ursulines)」的天主教修女團體,興建烏爾蘇拉修道院(Ursulinenkloster),而這間聖三一教堂在當時算是護院建物,在1687~1694年間,陸續收購及拆除烏爾蘇拉修道院建築預定地附近的房舍,在1694~1695年時,這裡蓋了一間停屍用的小教堂,但1696年又進行了奠基儀式;烏爾蘇拉修道院由Anton Leithner設計,建造時間由1700年至1722年,而在1704年時,由王子主教Franz Anton Adolph von Wagensperg進行奉獻;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Joseph II)執政時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中,免於因為只對修女進行教學而遭解散的命運;1900年時,在Leonhardstraße興建了新的修女學校,將原來在烏爾蘇拉修道院內的修女全部遷入,聖三一教堂如今則成為格拉茲市區教堂的一部分及院長辦公室。

IMG_0616.jpg

▲這條沿著山壁興建的之字形階梯步道就是克里斯小道,而下方左邊的黑色洞口,就是登山電梯的入口

3641.jpg

IMG_0626.jpg

▲登山電梯的售票機

IMG_0628.jpg

▲搭這個電梯感覺不像要上山,反而像是要上太空

抵達山頂、出了電梯,就是先往格拉茲市最顯著的地標-時鐘塔(Uhrturm);木造的塔樓在13世紀時,原本作為軍事用途,在1712年加上了時鐘而有了報時的功能,到了1948年成為電動時鐘,其中最特別的地方就在於它的時針是長的、分針則是短的,這是因為當初設計時只有時針,分針是後來才加上去的,而這面直徑達5.4公尺的碩大時鐘,從市中心的各個角度都可看到它,本來從旅遊書上,看到在時鐘塔旁有個跟它外形一模一樣的黑色建物、名為「Uhrturmschatten」,是2001年格拉茲成為歐洲文化中心後眾多的創意建築之一,但這次卻沒看到它的身影。

IMG_0640.jpg

▲▼時鐘塔

3648.jpg

DSC05096.jpg

▲從時鐘塔旁的平台鳥瞰格拉茲

時鐘塔我們無法上去,因此,就必須去找至高點才能好好地欣賞這座城市,而城堡山砲台(Kasematten)就成了我們此處的終極目標。

IMG_0644.jpg

▲在這一片紅屋瓦中,左邊這棟寶藍色的怪異建築甚為突兀,它是格拉茲現代美術館(Kunsthaus Graz),為格拉茲當選2003年歐洲文化之都時,在城裡所興建的6座特別建築物之一,這6座特別的建物中,其中以2003年9月中旬才開幕的現代美術館,以及莫爾河之島最受矚目,它是由英國建築師彼特‧庫克(Peter Cook)與克林‧佛奈爾(Colin Fournier)所合力設計的,這棟長60公尺、高16公尺的新美術館,被當地人暱稱為「友善的外星人」,這個充滿未來主義設計風格的建物,是用一片片藍色塑膠玻璃所拼接起來的,館內除了不定期展出各種現代藝術的展覽,也有明亮的咖啡廳可供歇腳。

DSC05100.jpg

▲最上面的紅瓦屋舍就是砲台所在

DSC05101.jpg

▲這個涼亭除了好歇腳,視野也是一級棒

IMG_0656.jpg

▲我們所處的高度已經和時鐘塔的頂端無異了

3656.jpg

▲從剛才的涼亭處往東南方向拍,就可看見中間這座哥德復興式尖塔建物,它是格拉茲最大的教堂-耶穌聖心教堂(Herz-Jesu-Kirche),由建築師Georg Hauberrisser設計,建於1881~1887年,內部擁有高大的中殿,鐘樓高109.6 公尺,為奧地利第三高的塔樓,而其花窗玻璃是奧地利現存為數不多的新哥德式花窗玻璃之一。

終於走到城堡山砲台,雖然陳列的巨砲都已是擺設,但從此處看出去的視界,卻是涵蓋了整個格拉茲,不難想像當年這幾門巨砲,應該對來犯的敵人造成不小的威脅吧!

IMG_0667.jpg

▲城堡山砲台所展示的古砲

DSC05108.jpg

IMG_0675.jpg

▲再拍現代美術館、莫爾河之島及Mariahilferkirche

IMG_0677.jpg

▲這些指示線所指向之處不是格拉茲當地的重要景點或遠方的崇山峻嶺,而是格拉茲和附近幾個歐洲知名大城的距離及方向

IMG_0683.jpg

離開砲台後,就準備前往城堡山最後一個景點-獅子紀念碑(Major-Hackher-Denkmal(Hackher-Löwe))。

IMG_0690.jpg

▲位於鐘樓(Glockenturm)對面的登山纜車站

DSC05113.jpg

▲鐘樓(Glockenturm)-八角形的鐘樓高34公尺,建於1588年,是奧地利大公查理二世(Karl II Franz)晚年下令興建的;它裡面有一座施蒂利亞邦第三大的鐘,該鐘鑄於1587年,其直徑達197公分、重有4,633公斤,每天的7點、12點及19點各響一次、共101響,據說當年土耳其軍隊攻打格拉茲時,發射了101枚砲彈,而這座鐘是用這101枚砲彈製成的,但這個傳說和現實似乎不合,因為這個鐘身比較像是以青銅來製作的,而非當時製造砲彈的材料;1809年,在格拉茲市民出資下,鐘樓免於被破壞拆除,而在鐘樓的底下有個名為“低音小提琴(Bassgeige)”的地牢。

IMG_0698.jpg

▲獅子紀念碑-又稱為Hackher上校紀念碑,這座由奧地利雕塑家奧托‧賈爾(Otto Jarl)所製作的青銅雕塑,為的是紀念1809年、在天才上校Franz Xaver Hackher zu Hart所帶領的17名軍官和896名士兵的堅守下,抵禦拿破崙約3,000名士兵圍攻城堡山的事蹟;原先的版本建於1909年,1941年(另一個版本說是1943年)將原著回爐融化,1965/1966年由Wilhelm Gösser重製現今這個副本。

參觀完後,準備下山,就在此時,從纜車站對面的城堡山舞台(Schlossbergbühne)傳來激昂的音樂聲,似乎有樂團在裡面練唱,看起來今晚在這裡有節目,不過,我們還是希望把握時間,能在這個城市好好地逛一逛。

IMG_0710.jpg

走回時鐘塔,由此可從克里斯小道下山。

IMG_0730.jpg

▲時鐘塔前面這個迷你版的模型做得維妙維肖

DSC05119.jpg

▲這樣的視野真的讓人看得很舒服

IMG_0734.jpg

▲本想拍下這個諾大的徽紋,但這兩位小姐先來卡位,只好順便收入鏡頭了

3673.jpg

▲順著左邊的樓梯可以到下面這個空中花園

IMG_0723.jpg

IMG_0753.jpg

IMG_0767.jpg

在這個小花園內逗留片刻後,繼續下山、朝舊城區前進。

IMG_0779.jpg

3688.jpg

▲三拍時鐘塔

DSC05131.jpg

▲距離城堡山廣場愈來愈近了

IMG_0776.jpg

▲走到這個高度,再看看這些個城市建物所組成的天際線,格外有意思

抵達城堡山廣場後,我們決定先去莫爾河之島,剛才只從橋上拍它,並未穿過這個人工島,反正就在旁邊不遠處,就順道走過去囉!

IMG_0794.jpg

▲莫爾河之島位於Kaiser-Franz-Josef-Kai大道這一端的出入口

IMG_0806.jpg

IMG_0810.jpg

▲莫爾河之島內的餐廳,旅遊書上介紹這間餐廳內的男女洗手間是個銀白色有如太空艙的圓柱體,連門把都採一體成型的設計,在排隊等候時可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進去的人每個都在找燈的開關卻遍尋不著,等到自己進去時,讓眼睛習慣室內的幽暗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設計師的創意,透過圓柱體內部頂端只有幾盞如圓點般的微弱燈光,經由內部鏡子的反射,讓人彷如在星空點點的夜空下上廁所,我們是無緣進去,期待各位看倌有機會進去時,能不吝分享這有趣的景象。

3708.jpg

離開莫爾河之島後,往回走向舊城區,順著熱鬧的薩克街走,就可抵達舊城區最大的廣場-中央廣場。

IMG_0826.jpg

▲薩克街一景

IMG_0827.jpg

▲中央廣場&市政廳(Grazer Rathaus)

IMG_0830.jpg

▲薩克街和斯波爾胡同(Sporgasse)交接處最顯著的建物,稱為“Luegg-Haus”,它建於1535年,是格拉茲最古老的藥房,而外觀則是在17世紀重新翻修後的面貌,它的德語發音為「Ums Eck Lugen」,意即「凝視中的街角」,這座外牆鮮明的巴洛克式建築,保有良好的拱形穿廊、特有的斜屋頂,最特別的是它以灰泥做成的牆面裝飾圖案,既美麗且繁複,為17世紀所留下的美麗作品;走到此,我們便決定左轉走進斯波爾胡同內。

IMG_0838.jpg

▲斯波爾胡同-這條道路早在羅馬時代,就是一條連接穆爾(Murtal)和現今匈牙利松博特海伊(Szombathely)的重要貿易路線,其名是來自於中世紀時在此的槍炮製造商,最早在1346年的紀錄上,提到這條胡同的名字是“Sporergasse”,1600年才縮短為現在的名字;現為格拉茲市內最繁忙的購物街之一,但也是讀取格拉茲歷史的好所在,在這條胡同內,你可以找到建於16世紀時的糕點店、建於15~16世紀時的德國老騎士之屋(Deutschritterordenshaus),或是隱藏在毫不起眼的門面內、被稱為“玫瑰堂(Stiegenkirche)”的前奧古斯丁修道院,而建於16世紀的羅馬皇帝餐廳(Gasthaus „Zum römischen Kaiser“)及位於斯波爾胡同高處、格拉茲最古老的金派酒店(Goldene Pastete)也是值得造訪的,此外,建於1564~1566年間的Palais Saurau,外型雖不比其他宮殿建築來的顯眼,但正門上方突出一個手持軍刀的土耳其士兵雕像,每每都讓看到的人發出莞爾一笑。

IMG_0842.jpg

▲左邊算來第二棟、外牆為紅棕色的建物,就是羅馬皇帝餐廳

IMG_0845.jpg

▲羅馬皇帝餐廳正門上的大理石浮雕,內容描繪的是致命聖人臬玻穆的若望(Johannes Nepomuks,1345年~1393年,為反誹謗及抵禦洪水的主保聖人)殉道時的法相。

走著走著,來到斯波爾胡同和霍夫巷(Hofgasse)的交接處,我們決定走進霍夫巷;走到自由廣場時,發現一票人坐在廣場中央的銅像旁的台階上,全都望向廣場上的一個小建物,似乎在等待著甚麼,我們也好奇地坐下等待,向旁邊等待的人問了一下,他們說等下18:30p.m時,這個小建物似乎會有免費的咖啡放送,既然如此,再等個十多分鐘就可以享受到免費的咖啡,那也是不錯的。

IMG_0848.jpg

▲看到右手邊這個灰色建物嗎?那就是大家在等待的目標;但事後證明,根本沒有免費的咖啡,前面的窗口打開,有個人在接待要買咖啡的客人,而建物後方牆上的許多小洞,可由此一窺裡面的師傅製作手工咖啡的過程。

同行的友人走到此處可能也累了,見天色已晚,加上早些時候的"被跟蹤事件",讓他們覺得格拉茲愈晚可能"愈危險",於是便和我們在此分道揚鑣、先行返回旅館了,但對我們家而言,這個城市今天很顯然的有活動,我們決定繼續探險。

IMG_0856.jpg

▲格拉茲大教堂(Grazer Dom)-又稱為聖吉爾斯大教堂(Domkirche St. Ägidius),和所介紹過的大教堂比起來,這間教堂的外觀真是很不起眼,但它在15世紀時,可是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下令興建的宮廷教堂,更是格拉茲當地歷史和文化藝術上重要的建築;1577~1773年間,它擔任格拉茲耶穌會修道院教堂,直到1786年才成為格拉茲塞考(Graz-Seckau)教區的教區教堂;內部巴洛克式的主祭壇,以及過道兩側早期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聖骨匣(原為貢扎加王朝(Gonzaga)的新娘陪嫁箱(Brauttruhen)),都是教堂內的重要藝術品。

這個外觀如此不顯眼的教堂,自然引不起我們的興趣,右轉走入伯格巷(Burggasse)內,打算繞一圈、回到中央廣場。

IMG_0863.jpg

IMG_0878.jpg

▲凱薩琳教堂和大陵墓(Katharinenkirche und Mausoleum)-這座緊鄰大教堂的陵墓,是為了紀念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所建造,由於藉由巴洛克晚期的建築形式來表達羅馬建築的風格,因而被譽為「格拉茲的王冠」;1614年時,腓特烈二世請他最喜愛的宮廷建築師Giovanni Pietro de Pomis(1569~1633)為他設計陵墓,但建築師還來不及完成就過世,於是在1633年由另一位義大利建築師皮耶托‧伐尼格(Pietro Valnegro)接手,終於在1636年完成外觀;內部的裝飾則是到了1687年才完成,一進門前方的壁畫及祭壇是格拉茲的巴洛克大師埃拉什(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所設計的作品,精細的雕刻和壁畫充滿著寧靜祥和的氣氛;入口上方的壁畫描繪的是1683年對抗土耳其人的史事,而面對祭壇右手邊的圓拱型房間裡,則是腓特烈二世母親的陵墓,以木頭材質仿作的紅色大理石圓柱,紋路和質感讓人以為真的是大理石作成的,幾可亂真;在墓室裡,可見到腓特烈二世和他第一任妻子的大理石墓,以及存放腓特烈二世及其家族成員心臟的神龕。

由伯格巷一路向下走,甚是輕鬆;走到Opernring大道時,右前方就可見到格拉茲歌劇院(Opernhaus),我們由此右轉,步行於Opernring大道旁的人行步道上,以便待會兒接上舊城區另一條名巷-先生巷(Herrengasse)。

IMG_0890.jpg

▲格拉茲歌劇院-這座新巴洛克風格的歌劇院是奧地利第二大歌劇院,由維也納建築師Büros Fellner & Helmer為格拉茲所設計,1899年9月16日開幕,演出的開幕戲為席勒的《威廉‧泰爾》;1944年11月1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其主出入口立面和屋頂遭到炸彈的破壞,由於損壞相對較輕,在戰後繼續使用,但是立面和門廊被簡化,歌劇院內部倖免了被簡化,保留了華麗輝煌的大樓梯和容納1800人的華麗的禮堂;1980年代增加了通往隔壁劇院管理及服務中心的玻璃橋。

IMG_0893.jpg

▲位於Opernring大道旁的Rosegger花園,這個花園是為了紀念在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施蒂利亞詩人Peter Rosegger(1843.7.31~1918.6.26),中間的噴泉稱為玫瑰園噴泉(Rosariumbrunnen),後面的黃色建物是格拉茲農業商會大樓。

走到Opernring大道和先生巷的交接處,這裡有個小廣場,突然間,我們被廣場上傳來的笑聲和尖叫聲所吸引,走近一看,正好看到廣場上的噴泉裡,有個年輕小姐坐在游泳圈裡,被同伴們惡作劇似的推向噴泉的中心,而她卻想回到"岸"上,旁邊圍觀的人莫不為此場景發噱。

IMG_0901.jpg

IMG_0907.jpg

▲看來這位小姐似乎也樂在其中啊!

IMG_0914.jpg

▲從Opernring大道端拍先生巷

IMG_0917.jpg

▲▼瑪麗安柱(Mariensäule)-也稱為土耳其柱(Türkensäule),由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伯爵為還願而建,他在1664年8月1日發願若能在對土耳其的聖哥達戰役(Battle of Saint Gotthard)中獲得勝利,他將建此柱以表感謝,這場對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戰役,堪稱大土耳其戰爭中四大激戰之一,其戰況之激烈不難想像,戰爭最終由哈布斯堡王朝、德國及波蘭聯軍獲得勝利,他也於1670年建柱還願;最早的設計是為了每年12月8日的聖母無原罪始胎節(Unbefleckten Empfängnis Mariä,或稱聖母無原罪日),由施蒂利亞地區、擅長早期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師Domenico Sciassia操刀設計,上面的石雕是Abbondia Bolla的作品,最上面的聖母像則是由來自奧格斯堡的Arnold Schandernell所負責;最初此柱立於Karmeliterplatz,1796年時,一位富商Kaspar Andreas von Jacomini把它遷移到Jakominiplatz,而1927年時將它拆除,1928年才將它放在現在這個位置,聖母鍍金身影的靈感來自於1646年立於維也納法院前的瑪麗安柱;而這裡原先是被稱為鐵門(Eisernen Tor)的舊城門所在,早在15世紀之前,從薩克街一直到這附近(包括伯格巷)都是猶太人在市內聚居的地方,由於當時這附近以儲存及打造鐵器為主,因而得名,但其實此地也是有名的貧民窟,對於格拉茲而言,這個外圍區域就像是鐵表面的鏽蝕之處,腐敗不堪,因此,這個名字的弦外之音也在於此;1439年後,格拉茲積極建設並將此貧民窟取消,但鐵門直到1859~1860年間才被拆除。

IMG_0920.jpg

IMG_0927.jpg

▲格拉茲市教區教堂(Grazer Stadtpfarrkirche)-同樣由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於1440年下令興建的教堂,它的前身是擁有廿五年歷史的Corporis-Christi-Kapelle,直到竣工後,才移交給天主教托缽修會主要派別之一的道明會(Ordo Dominicanorum,又譯為多明我會,亦稱「宣道兄弟會」);1478年起擴建這座小教堂,成為一個細長的三開間教堂,並且拉長了唱詩班的位置,直到1520年才完成;因為之前的教區教堂是格拉茲大教堂,並已移交給天主教耶穌會,因此需要一個新的教區教堂,為此,1585年,查理二世大公(Karl II Franz)下令騰出這間道明會修道院,改為格拉茲市教區教堂。

IMG_0938.jpg

▲軍械庫(Landeszeughaus)-建於1642~1647年,其中展示的飾品是施蒂利亞男爵當時所傳下的,而武器和設備則是當時16世紀防禦鄂圖曼帝國時所用的,依舊保持當時的狀態,同時,也可看到克羅地亞和匈牙利的軍事前沿;憑藉著32,000種各式展品,這個國家軍械庫其原始狀態仍保存完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軍械庫,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歷史和武器愛好者造訪。

走回中央廣場時,發現大家都聚在這裡,市政廳前搭起了舞台,待會兒似乎有表演,反正現在的時間也不過是晚上七點左右,九點前回到飯店應該都是OK的吧!

IMG_0956.jpg

▲約翰大公噴泉(Erzherzog-Johann-Brunnen)-建於1878年9月8日,由Franz Pönninger所設計,中央站立的是對施蒂利亞及格拉茲的發展有著重大貢獻的約翰大公,而四個角落的雕像則分別寓意著莫爾河、恩斯河(Enns River)、德拉瓦河(Drau)及薩維尼亞河(Sann)。

IMG_0962.jpg

▲市政廳-格拉茲的第一座市政廳於1450年建於猶太區,那座建築被稱為老企業(Alte Kanzlei),很快地便覺得它太小,因此,於1550年在現址上建了一棟具文藝復興風格的新市政廳,面臨中央廣場;這座建築非常簡單,只在角落有一些裝飾;當時的警察總署和監獄設在三樓;1803年,該建築被拆除,新建一座古典主義建築,建於1805~1807年之間,由克里斯托夫‧施塔德勒設計,當時的工程造價要15萬荷蘭盾(Gulden),全出自進口葡萄酒的稅收;1867年,市政廳開始擴建,1887年按照建築師Alexander Wielemans和Theodor Reuter的規劃,開工建設,但是保留了舊建築的部分,為了擴建,購買了毗鄰的建築物,但由於州政廳街(Landhausgasse)6號和8號的業主反對拆遷,該計劃因此未竟全功。

IMG_0965.jpg

▲表演尚未開始,舞台前已坐滿觀眾

IMG_0971.jpg

▲千呼萬喚中,男主角登場了

IMG_0977.jpg

▲女主角也緊接著登場了

IMG_0992.jpg

▲男主角想睡個覺,而女主角想要練琴,為此,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攻防

IMG_1005.jpg

▲伸個大懶腰,我要來去睡覺囉!

IMG_1007.jpg

IMG_1011.jpg

▲女主角才不管,開始練琴,而男主角開始慢慢地"蠕動"到女主角身旁

IMG_1019.jpg

▲哪裡我都能睡

IMG_1025.jpg

▲就算是傾斜的鋼琴蓋上,我也要挑戰

IMG_1028.jpg

IMG_1031.jpg

IMG_1073.jpg

▲女主角不斷地以琴音干擾,就是要男主角"難眠"

IMG_1055.jpg

▲但每當男主角想要抓住干擾的證據,女主角就把手拿起來,證明琴聲並非出自她手

IMG_1079.jpg

▲不准老娘彈琴,老娘就來高歌一曲

IMG_1082.jpg

IMG_1085.jpg

▲與其聽妳唱歌,還是讓妳彈琴吧!

IMG_1103.jpg

▲不是我改變拍攝位置,而是舞台下的機關開始運作,竟將鋼琴及兩人撐起並開始旋轉

IMG_1110.jpg

▲傾斜到這個角度,男主角竟然還不會滑下來

IMG_1121.jpg

▲獲得短暫好眠的男主角,似乎又有甚麼點子?

IMG_1125.jpg

▲玩起拋接球來

IMG_1129.jpg

▲坐著拋接不稀奇,躺著我也行

IMG_1136.jpg

IMG_1142.jpg

▲▼機關又開始啟動,在旋轉的鋼琴上表演,一樣難不倒他

IMG_1148.jpg

IMG_1157.jpg

▲拋接球的表演結束後,男主角似乎還有新點子

IMG_1164.jpg

▲找觀眾互動?!(這個妹妹似乎不太理想)

IMG_1169.jpg

▲這個小男孩就真得很投入

IMG_1176.jpg

▲學我把紙對摺起來

IMG_1181.jpg

▲然後開始撕

IMG_1187.jpg

▲撕完後,請幫忙把紙屑打掃乾淨

IMG_1193.jpg

▲再換個小女孩來互動

IMG_1196.jpg

▲想學女巫一樣騎乘掃把嗎?!

IMG_1199.jpg

IMG_1202.jpg

▲把掃把加在鋼琴椅上,再請小美女坐上去

IMG_1205.jpg

IMG_1217.jpg

▲▼男主角則是在旋轉的鋼琴旁跳上跳下

IMG_1220.jpg

IMG_1226.jpg

IMG_1230.jpg

▲不知在數甚麼,可能是打暗號給控制機關的人員,該慢慢停止了

IMG_1233.jpg

IMG_1235.jpg

▲機關停止,觀眾也平安落地,表演到此告一段落

整個表演進行到這裡,也差不多結束了,我們也該結束今天的行程、返回旅館了;順著Murgasse走,就可以接上Annenstraße、抵達格拉茲中央車站,因此,回旅館的路就是直直走啦!來到Murgasse的末端,來到連接新舊城區最重要的一條橋樑-Hauptbrücke,橋上的護網一樣掛滿了戀人們的情鎖,而矗立在一旁的方濟會修道院,似乎成為這一道道愛情誓言的見證者了。

IMG_1238.jpg

IMG_1244.jpg

▲格拉茲方濟會修道院(Franziskanerkloster Graz)-屬天主教方濟各會,為羅馬天主教所創辦的男修道院,建於1230~1239年間,它是格拉茲第一棟宗教建物,也被稱為聖母升天教區教堂(Pfarrkirche Graz-Mariä Himmelfahrt);1785年,因皇帝約瑟夫二世(Joseph II)收購成為牧靈修道院而免於被解散的命運;如今依靠它獨特的塔樓讓它屹立於格拉茲市中心、成為城市教堂。

IMG_1253.jpg

▲近拍格拉茲現代美術館

IMG_1265.jpg

▲慈善兄弟會教堂(Barmherzigenkirche)-屬兄弟會的一個分支,建於1615年,由斐迪南二世和其弟奠定這座教堂建設的基石,但因卅年戰爭之故,直到1636年才得以奉獻;百年之後,教堂因年久失修而拆毀,而在1735~40年間蓋了現在這間來取代;19世紀初,這裡曾是駐軍教堂和戰爭紀念館,後因納粹興起而被沒收,甚至有一位裡面的弟兄被送至奧斯威辛集中營(Konzentrationslager Auschwitz),且死於該處,直到二戰結束後,才又重新開始。

住宿旅館:Ibis Graz(簡介:位於格拉茲中央車站旁,附近有超市,步行至舊城區約20分鐘左右;雙人房房價:€52/晚

城堡山電梯單程票:€1/大人、€0.5/小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twell0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