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奧地利的國土形狀,看起來像是一隻橫擺的炸雞腿,若以吃的方面來考量,最精華的部分應該是奧地利南部施蒂利亞邦的這一大塊,而位於東北邊的首都維也納,根本是無法下嚥的骨頭部位,但是,這塊食不下嚥之處卻曾是奧匈帝國的首都、今日舉世聞名的音樂之都,以這裡做為奧地利旅遊的終點站,應該算是不錯的安排吧!一早搭乘8:25a.m從格拉茲中央車站出發的RJ556班車,預計於10:59a.m抵達維也納麥德林車站(Wien Meidling),由於維也納是個很複雜且極具歷史的城市,我們在此安排停留四天,希望對這個復古與創新、守舊與革命重複交替的世界級都會,能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

IMG_1838.jpg

▲再一次坐到奧地利國鐵的RJ,真是爽啊!

維也納【Wien】

如預計的時間抵達維也納,但維也納的票券實在有太多選擇了,在從格拉茲來此的路上,我們就一直在研究要購買哪張票券,來作為這四天交通上最為划算且簡單的方式,本想以維也納卡(Vienna Card)作為主要的選擇,但我們最後選擇購買一週周遊券(Wochenkarte),這張票的時效是從週一到隔週週一上午九點為止,和3日周遊票的價錢只差不到台幣20元,而早在台灣時,我便稍微研究過維也納卡,發現許多優惠都不是我們此行會常用到的,當初我們家先設定熊布朗宮(Schönbrunn)及霍夫堡(Hofburg)作為必定入內參觀的重要景點,其餘的宮殿、博物館及美術館就暫時先擱置,而持有維也納卡進入我們家主要設定的那兩座宮殿也是要額外付費,雖然付得少一些,但加一加後發現,還不如用一張西西套票(Sisi Ticket)來搞定,畢竟只有停留四天在這個諾大的城市,只能有所取捨、取其精華啊!在麥德林車站買好一週周遊券後,依慣例,我們先前往旅館寄放行李,我們的旅館是位於地鐵U1線的開普勒廣場站(Keplerplatz)附近,如果要搭地鐵,可以從麥德林車站附近的地鐵U6線的Philadelphiabrücke站,到Längenfeldgasse站轉地鐵U4線到卡爾廣場站(Karsplatz),再轉U1線即可抵達,雖然轉乘次數算是蠻多的,但就在我們要出發前的兩個月,從WIENER LINIEN的網站上,看到了大大的公告,說地鐵U1線部分路段施工,而我們下榻的旅館附近那站就是其中之一,只好改變搭車方式了,不過,也幸好有過之前在法蘭克福的經驗,現下,直到出發前,我都會一直盯著這種市內交通網,以免到當地再來緊急應變。

IMG_1841.jpg

▲旅館櫃檯的看板,貼心的提供重要資訊,尤其是天氣方面,更是我們調整行程時重要的依據

維也納是奧地利最小的一個聯邦邦,如同德國的柏林、漢堡一樣,它位於阿爾卑斯山的東北麓和維也納盆地西北部之間,是從多瑙河的南岸發展起來的,現在拓展到了多瑙河的兩岸,是多瑙河東西向航線和琥珀之路(一條古代運輸琥珀的貿易道路,這條水路和陸路結合而成的通商道路,從歐洲北部的北海和波羅的海通往歐洲南部的地中海,連結了歐洲的多個重要城市,維持了多個世紀)南北向的交叉點。

早在新石器時代時,這裡已有人居住,約公元前500年,凱爾特人在此建立一個當時稱為「Vedunia」的居住區,公元15年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前線城市,用來防衛北邊的日耳曼部落,羅馬人稱其為「Vindobona」;羅馬人一直待到了5世紀,5世紀初維也納曾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的火災,而接下來的記載只出現在881年時和馬扎爾人之間的戰鬥;955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Otto I)在勒赫菲爾德戰役中擊敗了馬扎爾人,標誌著維也納和奧地利的崛起;976年,巴本堡家族的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Otto II)封為巴伐利亞東部邊境的藩侯(Markgraf),這塊與匈牙利邊境上的封地後來演變為奧地利,996年史書上第一次出現「Ostarrichi」這個名稱,意為「東部邊境地區」,這個字成為「奧地利」已知的最早形式。

11世紀時,維也納已經是一座重要的貿易城市,1155年,亨利二世將維也納作為首都,一年後的1156年9月17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授予亨利二世以小特權(Privilegium Minus,為與後世奧地利獲得的大特權相區分,故名之),將奧地利從一個附屬於巴伐利亞的藩侯領地提升到獨立的公國,而維也納成為公國的首都;維也納在1221年繼恩斯(Enns)之後成為奧地利第二座享有發展經濟權利的城市,途徑維也納的商人必須將他們的貨品在城市內提供銷售,這使得維也納很快成為多瑙河之路的通往威尼斯道路上一座極為重要的貿易城市;但有歷史記載的維也納則追溯到13世紀,在巴本堡王朝(Babenberger)的統治下,維也納第一次崛起,直到1278年哈布斯堡家族的羅馬人民的國王魯道夫一世(Rudolf I)在多次征討後戰勝了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Přemysl Otakar II),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奧地利的歷史,但在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建立統治地位,奧托卡二世在1278年的戰鬥中陣亡後,他在維也納的支持者勢力依舊強大,發動了多場反對阿爾布雷希特一世(Albrecht I)的暴亂,而接替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盧森堡王朝亨利七世(Heinrich VII)將首都定在布拉格,維也納的城市發展進入了黑暗期;此後魯道夫四世(Rudolf IV)頒布實施一系列的經濟政策,使得維也納恢復了生機,他在1365年建立了維也納大學,並下令建造聖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他為維也納貢獻良多,也因此被譽為「維也納的建造者」,但是此後他參與了對哈布斯堡繼承權的爭奪,這使得維也納不斷發生騷亂,經濟呈現衰退;1438年,奧地利公爵阿爾布雷希特二世(Albrecht II)被選為國王後,維也納再次成為首都,但是在他任內(1421~1422年)發生了對維也納猶太人的第一次大規模驅逐和迫害;其後,軟弱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在與匈牙利國王匈雅提‧馬加什(Hunyadi Mátyás)的戰爭中,失去了包括維也納的幾乎全部奧地利領地;1556年,匈牙利和波希米亞併入哈布斯堡後,維也納最終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此後,維也納是神聖羅馬帝國(1278年起)、奧地利帝國(1806年起)和奧匈帝國(1867年起)的首都。

1529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第一次圍攻維也納,奧地利人依靠中世紀時期留下的城牆,艱難地抵禦了土耳其人的進攻,在流行病突發和冬季提前到來的情況下,土耳其人被迫撤軍,土耳其人的圍城暴露出了維也納城防禦的薄弱,因此,從1548年起維也納決定改造成一座由11棟堡壘和1條壕溝構成的要塞,這個決定後來被證明是明智的,1683年土耳其人第二次圍攻維也納,改造後的要塞保衛了維也納長達兩個月,直到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Jan III Sobieski,也稱約翰三世,土耳其人稱他為「波蘭之獅」)出兵相援,解除了第二次維也納之圍,從此歐洲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轉守為攻;經歷了土耳其人的兩次圍攻之後,維也納開始了輝煌的建設時代,在重建的過程中繼續展現巴洛克藝術風格,貴族們紛紛在城牆內建造花園和宮殿,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歐根親王的貝維德雷宮(Schloss Belvedere);在經歷了1679年和1713年的兩次大蟲害、傳染病導致的人口大衰減以後,維也納的人口持續增加,1724年達到15萬,1790年突破20萬,在這個時代,維也納建立了第一批工廠,鋪設了城市下水道和街道清潔系統,改善了城市的衛生條件,維也納也是最早一批引入住宅標號制度和國家郵政系統的城市;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Josef II)於1783年對城市管理進行了改革,他引入了城市公務員制度,還將內城的墓地遷出城市;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維也納很快便成為了歐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海頓(Franz Joseph Haydn,被譽為交響樂之父和弦樂四重奏之父,同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人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綽號「海頓老爹」)、薩里耶利(Antonio Salieri)、莫扎特、貝多芬和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將維也納古典主義引領到了頂峰。

在法國大革命戰爭中,維也納先後兩次被拿破崙的軍隊佔領,第一次發生在1805年11月13日,法國軍隊未受到抵抗,不費吹灰之力地進入了維也納,維也納的市民們甚至好奇地歡迎了他們;神聖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法蘭茲二世(Franz II)在1804年戴上奧地利皇冠,成為奧地利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因為當他就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時,德意志城邦割據的情況已經十分嚴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早已失去實權,而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意志諸城邦的分化,帝國的前景並不樂觀,有見及此,在拿破崙稱「法國人的皇帝」三個月後,法蘭茲亦自稱奧地利皇帝以回應拿破崙,改稱法蘭茲一世(Franz I),開始了奧地利帝國的歷史;然而法蘭茲二世在擔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時,發起了五次反拿破崙的神聖同盟,頭四次都被打敗,而且大大削弱了奧地利的國力,間接導致日後普魯士的崛起;1806年,拿破崙強行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歷八百年的神聖羅馬帝國滅亡,法蘭茲二世不得不摘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被迫以和親的方式,把女兒瑪麗‧路易莎(Maria Luise von Österreich)嫁給拿破崙,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1809年拿破崙第二次佔領維也納,但是這次他遭到了頑強的抵抗,攻佔維也納後不久便在阿斯佩恩戰役(Schlacht bei Aspern)中嘗到首次大敗的滋味,拿破崙最終戰敗後,1814年9月18日至1815年6月9日維也納會議召開,這是一次由奧地利外交家克萊門斯‧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發起的歐洲列強的外交會議,旨在為拿破崙戰敗後重新調整歐洲政治地圖;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也對維也納產生了影響,3月13日首先爆發了德國三月革命,迫使總理克萊門斯‧梅特涅下台,然後又在10月6日發生維也納十月起義,最終被皇帝的軍隊鎮壓;維也納在1850年開始擴建,再次呈現輝煌,在奧匈帝國建立的1867年,「華爾茲之父」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創作了奧地利最出名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在1873年,在維也納舉辦了為期106天的第5屆世界博覽會,會中展現了多件空前的建築設計,雖然奧匈帝國進入了它的尾聲,但是這段時期維也納也再次攀上以維也納現代主義為代表的文化巔峰,城市建築上發起新藝術運動,繪畫突出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和埃貢‧席勒(Egon Schiele)的表現主義,音樂方面則有馬勒(Gustav Mahler)和萊哈爾(Franz Lehár),阿諾‧荀白克(Arnold Schönberg)、安東‧魏本(Anton Friedrich Wilhelm von Webern)和奧本‧伯格(Alban Maria Johannes Berg)的「維也納第二樂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奧地利再度和納粹德國合併,戰後,奧地利的維也納,跟德國的柏林一樣,遭到英、美、法、蘇四國劃分四個控制區管理,直至1955年奧地利再度獲得獨立為止;冷戰時期,維也納是國際間諜活動的溫床,因為奧地利成為位於東西方集團之間的中立國。

將行李放入房間後,友人看了旅館提供資訊的看板,因為擔心明天天氣會不佳,因此,她們決定先行前往熊布朗宮,而我則向櫃檯接待人員詢問附近好吃又便宜的餐廳位置,畢竟來到奧地利首都,先來吃一頓飽,再來好好走訪這個大都會啊!櫃台人員推薦我們前往附近的哥倫布廣場(Columbusplatz),那裡有一家名為「Columbus Bräu」的餐廳,她們說裡面的炸肉排(schnitzel)值得一試,既然如此,那就來去試試看囉!

IMG_1844.jpg

▲哥倫布廣場一景

IMG_1847.jpg

▲Columbus Bräu餐廳就在這棟大樓的一樓

走進餐廳後,接待人員先問我們要喝什麼,點了一杯啤酒(歐洲的啤酒實在太大杯,只能點一杯來share)和一杯果汁後,他們的菜單上有英文介紹,我們家點了一份炸魚排餐、炸雞肉排餐及生菜沙拉後,就準備好好地來享受這在維也納的第一餐;不知道是不是太餓了,還是東西太好吃了,我家公主一向對這些肉類食品沒啥興趣,但這次卻是自己解決一塊雞肉排,不得不稱讚這家餐廳料理的功夫了。

IMG_1853.jpg

▲我們家在維也納的第一餐,不算特別豐富,但填飽我們家三口人可綽綽有餘了

酒足飯飽後,就準備前往探索這個城市了,由於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距離維也納有名的貝維德雷宮(Schloss Belvedere,也稱為麗城宮)非常近,搭乘Tram18或TramO到維也納南站(Südbahnhof)轉TramD即可抵達;抵達貝維德雷宮已是下午兩點半左右,此時太陽依舊猛烈,戶外溫度實在有點難以消受,我們從歐根親王大街(Prinz-Eugen-Straße)的側門進入,諾大的花園中,人數寥寥可數,反倒是一旁的座椅恰巧因為在大樹下,坐滿了暫避烈陽的人群,而我也只能盡量站在樹蔭下拍攝,否則剛來維也納就中暑,那可真是得不償失啊!

貝維德雷宮分為上貝維德雷宮(Oberes Belvedere)和下貝維德雷宮(Unteres Belvedere),它是17世紀末奧地利抗土耳其名將歐根親王的府邸,中間以對稱、整齊的法式花園連接,這座宏偉典雅的宮殿是17世紀維也納最迷人的傑作;當時設計的理念是以"與城市相同的美景"為出發,在1717~1723年間興建,在此間的1719年,歐根親王邀請了義大利畫家朗切斯科‧索利梅納(Francesco Solimena)為宮殿教堂祭壇及金房間的天花板繪製壁畫,同年他也邀請一位義大利的濕壁畫家Gaetano Fanti在大理石廳(Marmorsaal)繪製所謂的幻覺天花板畫(Illusionistic ceiling painting,為一種是以傳統文藝復興、巴洛克和洛可可藝術所成的錯覺畫,利用平面式的繪畫方式,展現出3D或透視的畫作);1720年,另一位義大利雕塑及繪畫名家Carlo Innocenzo Carlone,受邀繪製大理石廳天花板的濕壁畫,而在1722/23年時,他再度受邀前來,並在他當時下榻的地方繪製了一幅名為"勝利的極光(Triumphes der Aurora)"的天花板壁畫,這個房間也因此命名為Carlonesaal或彩繪廳(Gemalte Saal);從上貝維德雷宮正門進入,你會先看到巴洛克風格的鐵門,上面以鐵線纏繞著象徵Savoy的S,接著你會看到佇立在水池盡頭的上貝維德雷宮;上貝維德雷宮分為三層樓,現在是19&20世紀美術館,裡面收藏了歐洲近代的藝術作品,包括克林姆、梵谷、席勒、等人的作品,還有奧地利平民藝術最蓬勃的畢德邁雅時期(Biedermeier)作品,而克林姆最著名的作品《吻》就是收藏於此。

走出上貝維德雷宮之後,面對的是著名的景觀建築師、法國人多米尼克‧傑拉德(Dominique Girard)的傑作,這座遼闊的巴洛克式式花園沿著上下貝維德雷宮的中心軸線嚴格對稱,雖然不如他的老師安德烈‧勒‧諾特(André Le Nôtres)為路易十四設計巴黎凡爾賽宮花園那樣的富麗堂皇,但是草坪、巨大的花壇、噴泉、雕像,依然可嗅到17世紀的花園造景特色,而他也是被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斯‧伊曼紐爾(Max Emanuel,1679~1726)委任為慕尼黑寧芬堡宮殿花園的設計者;橫跨了兩座花園後,緊接的是下貝維德雷宮,它是由建築師希爾德布蘭特(Heldebrandt)於1712~1716年間被委任建造的,他是當時相當著名的庭園設計師,與另一位建築師埃拉什(Erlach)分庭抗禮,而相較於用來展示權威的上貝雷德維宮,當作居所用的下貝雷德維宮更可見到不同的風貌,你可以在下貝維德雷宮看到希德布蘭特的設計精華;現在裡面設立了巴洛克藝術與中世紀藝術博物館,最著名的是金碧輝煌的大理石廳(The Marble Hall)與玻璃廳(Hall of Mirrors)及怪誕廳(Hall of Grotesques)的怪誕壁畫。

IMG_1859.jpg

▲麗城花園(Belvederegarten)一景

IMG_1864.jpg

▲花園裡很多像這樣以女性人類的頭和動物或獅子的身體相結合的塑像,用來表示人類的洞察力與權力和力量相結合的象徵

IMG_1873.jpg

▲上貝維德雷宮的背面

IMG_1883.jpg

▲正對面那棟有著暗棕色屋頂、白色屋身的建物就是下貝維德雷宮,左邊紅棕色屋頂、鵝黃色屋身的建物則是本來作為溫室用的橘園(Orangerie),自2007年後已作為一個現代化展館之用

IMG_1925.jpg

▲▼和花園裡另外的兩個大的泉池相比,這兩個小噴泉的塑像似乎有點暴力,一個拿刀、一個動拳,就巴洛克園林藝術理論的三個主要觀點:寬廣的胸懷、愉快的背景和自然的角度而言,實在不知道這有何用意,但據說這個宮殿及花園的設計者,在設計之初,是想要把宮殿和奧林帕斯眾神之家相提並論,並藉著花園內的神話故事來頌揚歐根親王的功績,暗寓他為太陽神阿波羅第二或海克力士(Herkules)第二。

IMG_1907.jpg

IMG_1889.jpg

▲兩旁的塑像是與野獸搏鬥的英雄,而中間則以仙女(水仙子)塑像來裝飾池水

IMG_1906.jpg

▲上圖的泉池從側面拍

IMG_1910.jpg

▲這樣各位能感受上貝雷德維宮的氣勢嗎?

IMG_1933.jpg

▲走到第二個大泉池附近時,看到這個花園迷宮的中心聚集了一堆人,大概有導覽在介紹什麼吧?!

IMG_1934.jpg

▲從這個塑像小童的表情看來,他大概真的很疑惑

IMG_1942.jpg

▲第二個大泉池全貌

IMG_1949.jpg

▲看前面那麼多人都從這裡拍,那當然也補上一張囉!

走到此就打算往回走了,因為待了這麼久,還沒看到上貝雷德維宮的正面呢!

IMG_1955.jpg

▲上貝雷德維宮側面的屋簷上看到這個雕塑,應是描繪被歐根親王打敗的土耳其軍隊的樣貌吧!

IMG_1964.jpg

▲側門的鎖也極富特色

IMG_1967.jpg

▲這個雕塑的表情超欠揍的

IMG_1973.jpg

▲▼上貝雷德維宮的正面,這麼多華麗的雕塑更顯其氣派

IMG_1976.jpg

IMG_1994.jpg

▲這對新婚夫妻在此見證終身,我們恰好沾沾他們的喜氣

參觀完貝雷德維宮後,我們決定步行前往卡爾教堂(Karlskirche);順著歐根親王大街走,會先來到施瓦岑貝格廣場(Schwarzenbergplatz),在這座廣場上有著奧皇法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於1861年時,為1813年拿破崙戰爭的萊比錫戰役(Völkerschlacht bei Leipzig)中勝利的指揮官卡爾‧菲利普‧施瓦岑貝格(Karl Philipp Schwarzenberg)所豎立的紀念碑,指揮官騎著馬的雕像完成於1867年10月20日,但因當初本來有一項重大的交通計畫需跨越此處,而暫時將雕像遷至旁邊的施瓦岑貝格宮(Palais Schwarzenberg)擺放,該計畫最後雖然無疾而終,但雕像也從此再也遷不回這個廣場了;如今廣場上豎立著俄羅斯紀念碑(Russendenkmal),展現自1945年、二戰結束後,蘇聯紅軍曾佔領維也納的歷史,直到1955年止,當時蘇聯的T-34坦克車可是擺在這兒的呢!2003~2004年時,廣場經過西班牙建築師阿爾弗雷多‧阿里巴斯(Alfredo Arribas)的設計,除了額外配有下沉式照明元素,還有代表不同效果的燈光,使得廣場上的遠光燈噴泉(Hochstrahlbrunnen)以新藝術風格之姿,展現在這個歷史悠久的音樂之都中。

IMG_1995.jpg

▲俄羅斯紀念碑和遠光燈噴泉

IMG_1998.jpg

▲位於施瓦岑貝格廣場上的公共藝術,後面白色的建物是奧地利工業協會大樓(Haus der Industrie,建於1907/08年間,由建築師Karl König設計建造,這棟建物最有名的就是二戰後佔領維也納四國的盟軍會議在此舉行,而該會議則是促成日後奧地利國家條約簽署的重要契機)

P1010337.jpg

IMG_2001.jpg

▲位於施瓦岑貝格廣場對面的法國領事館(建於1904~1912年,但最引人目光的是左右兩幅金光閃閃的壁雕)

離開施瓦岑貝格廣場,走進旁邊的技術員街(Technikerstraße),穿過一棟不知名的建物,就來到卡爾廣場,廣場本身並不有名,但位於廣場南側的卡爾教堂,可就是赫赫有名了,這間教堂是維也納最重要的巴洛克式建築,建於1713年,當時的奧皇卡爾六世(Karl VI.)為了感謝鼠疫結束酬神而建;鼠疫流行時,卡爾六世曾立下重誓,要建立一所華麗的教堂,獻給制服鼠疫且和他同名的聖人卡爾‧博羅梅奧(Karl Borromäus),卡爾六世還公開競標,最後由當紅的設計師埃拉什父子(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取得設計這座教堂的榮譽,埃拉什的作品在當時維也納頗受歡迎,他的另一項作品是熊布朗宮,不過,他還來不及完成查理教堂就過世了,由他兒子接續完成工作;卡爾教堂耗時25年,完成於1737年,長80公尺、寬60公尺、高72公尺,風格相當多元化,正面是古希臘神廟的風格,在門口柱廊三角簷頂端的正是聖卡爾‧博羅梅奧,兩個邊廂是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青色的圓頂類似中國的圓亭,最特別的是教堂兩旁的兩根凱旋柱,這兩根柱子上縷刻著聖卡爾‧博羅梅奧的一生行蹟;教堂內也是名家傑作,集合了當代的藝術家完成,裡面祭壇上的浮雕是描繪聖卡爾‧博羅梅奧死後上天堂,他踩著雲朵,有天使們伴隨著;拱頂的壁畫繪製於1725~1730年,這是薩爾斯堡的巴洛克畫家邁克爾‧若特邁爾(Johann Michael Rottayr,中歐巴洛克繪畫大師馬蒂諾‧阿爾托蒙特(Martino Altomonte)是他最早的一批學生之一)生前最後一件作品,有一道賞景電梯能直達圓頂,除就近欣賞這幅讚美著向三位一體祈求鼠疫消失的聖卡爾‧博羅梅奧壁畫外,還能爬上階梯前往頂端一探維也納市區風光。

IMG_2013.jpg

▲卡爾教堂

本想進去教堂內看看,走向右邊的入口,發現入口處有人在收票,對我們家而言,參觀要收費的教堂可是得考慮考慮的,反正要在維也納待上四天,這裡又是每天幾乎必經之處,今天就先跳過吧!順著Resselpark和維也納技術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at Wien)之間的路走,我們決定先去找找分離派會館(Secession)。

IMG_2021.jpg

▲這棟建物是維也納科技大學的主圖書館,外牆上豎立這麼大一尊貓頭鷹塑像,是否是以貓頭鷹的智慧形象來彰顯這棟知識寶庫呢?!

走到維登大街(Wiedner Hauptstraße)附近,就被這條大街所吸引,這條位於維也納的維登區(Wieden,第四區)和瑪格麗滕區(Margareten,第五區)、自羅馬時代以來維也納一條重要的歷史通道,兩側保留有眾多19世紀歷史建築,既是如此,那就走進去看看了。

IMG_2028.jpg

▲位於維登大街Rilkeplatz上的守護天使噴泉(Schutzengelbrunnen)(又是一個功課沒做好的案例,居然沒拍這座噴泉的全貌,真是‧‧‧)

IMG_2030.jpg

▲寶萊納教堂(Paulanerkirche)-維登區第一個教堂,外觀為早期巴洛克式且具義大利式風格的門面,最早被提及是在1211年,是奉獻給聖安東尼(Antonius)的;當初它被獻給從法國來此的聖靈騎士團(法王亨利三世(Henri III)於1578年、承襲一百年前聖邁克爾騎士團所創立的,是當時法國最高等級的騎士團),但在1529年維也納第一次被攻城時,徹底遭到摧毀;由於騎士團現在已經不復存在,其資產被授予天主教維也納總教區主教;在反宗教改革運動中,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在1626年下令在維也納興建一座奉獻給聖弗朗西斯‧帕烏拉(Franz von Paola)的教堂,並於隔年開始動工興建;1651年教堂竣工並在旁邊建立修道院,但卻在1683年維也納第二次被圍攻時遭受嚴重破壞,只好在1686年進行重修;1717年,現在的教堂塔樓略有改變,立面的兩個側門於1730年時加入;1784年,毗鄰東面的修道院建築被拆除;1860年進行內部裝修,在爾後的1907、1957/58及1984年間也都有對內部進行部分修繕;1843年時,為興建皇帝斐迪南供水系統(Kaiser-Ferdinands-Wasserleitung),在教堂前的廣場設立了一座噴泉,後來在1846年時,興建了守護天使噴泉來取代,但因為交通問題,遂在1963年將守護天使噴泉移到Rilkeplatz,以取代在二戰期間位於該廣場上被璀毀的萊納噴泉(Rainerbrunnen)。

走到Rilkeplatz後,發現偏離原來的目標愈來愈遠,於是轉進瑪格麗滕街(Margaretenstraße),想由此接上歌劇胡同(Operngasse)、走回分離派會館所在的腓特烈大街(Friedrichstraße),可老婆看了看地圖,發現此處距離中央市場(Naschmarkt)已不遠矣,只消走到Schleifmühlgasse後、直走到底即可,既然老婆大人下達指令,那就先前往中央市場逛逛吧!不消5分鐘左右的時間,就來到中央市場的中段處,走進裡面,彷彿來到中東國家的市場,幾乎所有的面孔都像是來自中東地區國家的人,可他們也很厲害,看到我們這群亞洲觀光客,馬上先用中文問候你,瞬間拉近和你的距離,讓人不得不佩服這些商家的用心;裡面多是小吃攤、蔬果店及販賣冷食及醃製肉品的店家,女兒看到一家小店在販賣冰砂,看她渴望的看著,就買給她消消暑,不過說真的,喝起來還是seven的思樂冰比較有口感,只能說,來到這裡的感覺,有點像是在逛台灣的夜市攤位,只是賣的食物都不是我們常吃和喜歡吃的,而貨品也不是我們這些背包客所需的。

IMG_2039.jpg

▲▼中央市場

IMG_2033.jpg

在中央市場晃了好一會兒,走到市場的末段、靠近地鐵U4線的Kettenbrückengasse站,就可看見維也納的另一個景點-青春派大樓(Majolkahaus),這兩棟公寓是1899年時由奧圖‧華格納(Otto Wagnern)所設計,最大的特色是色彩鮮麗的立面,非常典型地呈現青春派在裝飾上的功力,位於38號的公寓(完成時間與分離派會館同年),立面以女頭像、金棕櫚葉、金籐蔓裝飾,而40號則是貼滿了方塊陶瓷磚,構成一幅巨大樹圖,好像一株覆蓋著公寓的大樹。

IMG_2042.jpg

▲▼青春派大樓

IMG_2045.jpg

下面是38號公寓的立面裝飾。

IMG_2051.jpg

IMG_2054.jpg

IMG_2057.jpg

下面是40號公寓的立面。

IMG_2060.jpg

IMG_2063.jpg

IMG_2069.jpg

▲中央市場末段

IMG_2072.jpg

▲位於地鐵U4線Kettenbrückengasse站對面的中央市場辦公室(Marktamt)

走到這附近後,就不想折回去找分離派會館了,我們決定搭乘U4到瑞典廣場(Schwedenplatz),再由該處搭乘Tram1到Hetzgasse站下車,前往參觀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及維也納藝術館(KunstHaus Wien)。

IMG_2077.jpg

▲地鐵U4線Kettenbrückengasse站一景

IMG_2078.jpg

▲維也納的路面電車及公車站牌(從這一站下車,離維也納藝術館比較近)

Hetzgasse站下車後,順著Löwengasse步行大約100公尺左右,往左前方看就會看到百水公寓,這棟建於1983~1985年、仿如百水大型畫作的建築,沒有一扇窗戶的形狀是相同的,沒有一塊牆壁是直線的,屋頂戴上了金色洋蔥帽,兩百多位居民就住在這棟充滿驚奇的房子中,他們也參與了畫家的大型創作,在蓋房子的過程中決定自己窗子的顏色、大小和形狀;雖然沒法進到公寓裡頭,但在外面就可以體驗百水的創作精神,大量使用磚瓦和木材的建築,綠樹在每座獨一無二的陽台和窗台上盡情伸展身軀,地板是彎曲不平的,而公寓前的金色噴泉則是大家最愛留影之處,不過相較起來,我們家還是喜歡位於德國馬格德堡(Magdeburg)的那棟百水公寓,至少它能讓我們入內"一探究竟",下面的照片各位就欣賞欣賞囉!

IMG_2082.jpg

IMG_2093.jpg

IMG_2105.jpg

IMG_2114.jpg

▲▼百水公寓前的噴泉

IMG_2117.jpg

IMG_2126.jpg

參觀完百水公寓後,本想前往距離百水公寓不遠、專門展覽百水畫作的維也納藝術館,據說裡面除了他的畫作外,還有他所設計的各式各樣作品,如奧地利的車牌、德國百科全書的書皮、紐西蘭的國旗、各國的環保郵票、垃圾焚化爐的模型,還收藏了百水另一種畫風的宣紙畫,署名是他的日本老婆幫他取的日本名字「豐和百水」,而樓下長滿綠色植物的餐廳,曾是維也納著名的傢俱行改建而成,因此裡面使用的都是之前的傢俱,每張桌椅都不一樣,當然連地板也是起伏不平的,而這裡可以品嚐到典型的奧地利食物,但老婆和女兒對這一塊似乎就比較不感興趣了,既然如此,那就換個地方走走吧!此時已是下午五點左右,我們打算在七點左右返回旅館,而剩下的這兩個小時就來去離此不遠的普拉特公園(Prater)吧!

IMG_2138.jpg

▲Löwengasse一景(後面那棟灰色尖塔建物是立陶宛共和國大使館的所在)

走回Hetzgasse站搭乘Tram1到普拉特大道(Prater Hauptallee)站下車,會從普拉特公園的東南方進入,而這裡剛好也是Tram1的終點站,既然是普拉特公園的主要大道,那順著走必然可一覽此地了;這個位於維也納利奧波德區(Leopoldstadt,第二區)的普拉特公園,佔地約6平方公里,早在1162年時,便由當時的奧地利公爵菲特列一世(Frederick I, Duke of Austria (Babenberg))將之賜給一個名為Prato的貴族家庭,但這塊土地由於只不過是多瑙河支流上的一個小島,因此,土地所有權頻頻易主,直到1560年,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將它購下成為皇家狩獵場;但是,盜獵者在此層出不窮,這使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Rudolf II.)不得不下令禁止任何人進出普拉特,直到1766年,神聖羅馬帝國約瑟夫二世(Josef II)才下令開放給一般民眾使用,並獲准設立咖啡屋及咖啡館,而這也促成了遊樂區的出現,然而這裡的狩獵情況直到1920年才真正的結束;如今這裡除了是一座結合了娛樂設施、博物館、天文館、商店和餐廳的主題樂園外,這片位於多瑙河運河東岸的區域,同時也是當地居民慢跑、散步、野餐的好去處;摩天輪Riesenrad是主題樂園中的明星,因為在1949年的英國電影《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中出現而聲名大噪,這個由英國工程師Walter Basset興建於1898年的摩天輪,是園內唯一碩果僅存的早期遊樂設施。

IMG_2146.jpg

▲老婆身後這條落葉堆積起來的步道,踩在上面可是舒服得很呢!

IMG_2150.jpg

▲Hauptallee一景

IMG_2153.jpg

IMG_2156.jpg

▲各位猜得出這座高塔的用途嗎?(請看下圖分解)

IMG_2164.jpg

▲高空旋轉椅(坐在上面這樣轉,夠刺激吧!)

IMG_2168.jpg

▲看來這麼刺激的遊戲,敢挑戰的人確實不多,隱約可見還有不少的空位呢!

IMG_2173.jpg

▲位於Hauptallee上的遊樂區入口

IMG_2182.jpg

▲剛才從遠處觀看就覺得非常刺激,如今有機會近看,二話不說,先來看看票價如何

IMG_2183.jpg

▲這次上去的人比較多,而從下面向上拍,感覺還蠻像一把只有傘骨的巨傘呢!

IMG_2186.jpg

▲其實票價也不算貴,坐一趟€5/人

IMG_2189.jpg

▲順著這條Straße des Ersten Mai走,兩旁商家林立

IMG_2192.jpg

▲和大怒神相似的自由落體型遊樂器

IMG_2195.jpg

IMG_2207.jpg

▲這條巨蛇尾端的坐椅能拉高到某個位置,但似乎沒什麼人要捧場

IMG_2210.jpg

▲殭屍屋

IMG_2217.jpg

▲丟三球要價€2.5不算貴,但獎品都是布偶,我們就沒啥興趣了

IMG_2219.jpg

▲愈接近普拉特遊樂園的大門口,這裡的遊樂器材就愈多(圖中這座摩天輪是新建的)

IMG_2225.jpg

IMG_2228.jpg

IMG_2233.jpg

▲這才是前面提到那座在電影中出現且歷史悠久的舊摩天輪,它的直徑有61公尺,如今只剩下15節車廂在運行

IMG_2234.jpg

▲普拉特遊樂園入口大門

IMG_2239.jpg

▲▼入口大門處的Riesenradplatz

IMG_2242.jpg

在拉普特遊樂園逛了一個多小時就準備打道回府了,雖然沒有玩什麼遊樂設施,但還是很推薦這個地方給各位,因為能在維也納市中心附近享受這麼大片的森林綠地,是極為不容易的,雖然市中心也有兩塊大面積的綠地公園-市政廳公園(Rathauspark)及城市公園(Stadtpark),但只要你步行過這條全長大約4.3公里的林蔭大道中的一段,你必然會被它所吸引,因為步行其中可以完全的放空自己,相信各位來親身體驗一次,必知我所言不假。

IMG_2246.jpg

▲從Gabor-Steiner-Weg拍普拉特遊樂園入口

IMG_2249.jpg

▲Praterstern Bf站(路面電車的搭車處在後面的廣場上)

回程只要走到距離大門口約200公尺遠的地鐵U1、U2線會合的Praterstern Bf站,從站前廣場就可搭乘TramO直達哥倫布廣場或Laxenburger Straße/Gudrunstraße下車,我們選擇在哥倫布廣場下車,因為位於廣場上的那間大型購物中心,據說地下室有間很大的超市,裡面有販賣熱食,可是我們抵達時,整個賣場似乎已經進入打烊的狀態,只好沿著Favoritenstraße走回旅館,一早抵達時,沒仔細探索這附近,只知道這條Favoritenstraße是條步行區,沒想到這麼熱鬧,走到和Landgutgasse交岔口時,發現一家販賣中東食物的店還開著,點了兩個袋餅就當作是我們家在維也納的第一頓晚餐囉!

住宿旅館:MEININGER Hotel Wien City Center(簡介:位於地鐵U1線開普勒廣場站附近,和維也納火車南站(Südbahnhof)也僅一個電車站的距離,附近有超市、Favoritenstraße步行區和購物街,旅館地下室有公用廚房,大廳有免費無線網路;四人房房價:€61.2/晚

維也納一週周遊券:€15/大人(14歲以下有父母陪同的小孩,因值暑假期間,完全免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otwell0912 的頭像
    hotwell0912

    Sharon's ALL

    hotwell0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