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早起來,想說好幾天沒有收信,不知道會不會有比較急迫需要處理的事,反正今天的行程可以晚些出發,就趁著天剛明之際,到樓下大廳收發電子郵件,也隨手再拍了幾張旅館內的照片給大家看看了。

IMG_5272.jpg

▲從房間內拍出去

IMG_5290.jpg

▲旅館的圓形中庭一景

IMG_5308.jpg

▲旅館內的用餐區

回到房間後,發現老婆和女兒都已起床,把早餐準備一下,打電話給同行友人,和大家約定好車站的集合時間及簡單的交代今日路線後,就準備展開今天的旅程了;位於瑞士首都伯恩西邊有個瑞士境內最大的湖泊-娜莎泰爾湖(Lac de Neuchâtel),和周遭的另外兩個湖-穆爾登湖(Murtensee)和比爾湖(Bielersee),形成了一個特別的遊覽區域-三湖區,旅遊書上鮮少提到這裡,但既然買了15天的SwissPass,花一天來探究這個地方,應該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想先善用居住在洛桑的小小好處,那就是這裡距離黃金列車山線段(施皮茲-蒙投)的蒙投車站較近,因此,今天的行程先由上午搭乘黃金列車山線段來展開序幕,中午在穆爾登(Murten)逛逛並打理午餐,下午預計搭乘14:30p.m由穆爾登出發的遊湖船,最後以參觀娜莎泰爾歷史及藝術博物館(Musée d'Art et d'Histoire Neuchâtel)作為預計的結束點。

IMG_5318.jpg

▲左邊這條向下的行人用斜坡道就是我們第一天抵達洛桑最痛苦的一段路

黃金列車【GoldenPass】

第一班由蒙投發車的黃金列車車班是在7:45a.m,但黃金列車的車廂中,有一款以木工裝潢車廂內部的經典車廂(GoldenPass Classic)最為搭乘者喜歡,而由蒙投站發出的車班中,有全景列車(GoldenPass Panoramic)和這種經典列車,所以,我們選搭8:47a.m發車的經典列車作為今日的第一個行程。

IMG_5332.jpg

▲在瑞士用SwissPass搭乘各種車種多次,這班車廂內有液晶資訊顯示器的EC,就只坐到這麼一次

抵達蒙投車站大約才8:40a.m左右,早已有一台黃金列車在那裡等待,看看月台上沒甚麼人,心想真如上網爬文所得到的結果一樣,根本無需訂位,反正只要有位置,坐下來就對了,既然算是早到,那就趕緊上車卡位吧!

IMG_5347.jpg  

▲從外觀上看起來,除了這扇圓窗外,感覺不出有甚麼特別

IMG_5341.jpg

▲▼車廂內的懷舊氛圍,不是進到裡面來看,根本感覺不出來,而枕套上有放置紅色方巾的座位,就代表訂位席

IMG_5346.jpg  

IMG_5351.jpg

▲除了剛才那種車廂,還有這種像是坐在圓木桶內的感覺

IMG_5353.jpg  

▲▼這種有餐桌的位子不是被預訂,就是早有人搶先入座了

IMG_5356.jpg  

IMG_5361.jpg  

▲按下綠色的按鈕來開門,在懷舊的氛圍中輔以科技,真是佩服瑞士人打造旅遊環境的用心啊!

從蒙投出發後,便開始一路向上爬,在抵達Chamby站之前,都是居高拍攝雷蒙湖及周邊城市的好位置,但這款車廂的唯一缺點就是無法開窗,而且這一段路是採蜿蜒向上的走法,建議各位還是用雙眼好好地欣賞、深深地記在腦海裡比較實在;沿途的山景真的是漂亮,和日前搭乘黃金列車的感覺迥然不同,到薩嫩(Saanen)之前,這條沿著沙林河(Saane/Sarine)所開設的鐵路,除了經過一個名為"Vernex"的小湖外,隧道、綠草地、農舍穿插,搭配著煦煦陽光的照射,這幅自然美景真讓人難以忘懷;中途在某一個小站,一群像是參加夏令營隊的小朋友上車,原來剛才那些訂位席是他們的,但能在這種地方踏青、健行,這真的是一種無比的享受啊!

IMG_5386.jpg

▲坐在我們旁邊的老先生,說上面那棟像是戴著日本武士頭盔的屋頂建物,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

IMG_5389.jpg  

▲魯日蒙教堂(Kirche Rougemont)

抵達這班車的終點茲懷斯門(Zweisimmen)大約是10:45a.m左右,若要由此轉搭下一班火車到施皮茲,必須等到11:03a.m,趁著這個約20分鐘的空檔,趕緊到這個小鎮逛逛。

DSC03036.jpg

▲從茵特拉根方向過來的黃金列車

IMG_5411.jpg  

IMG_5422.jpg

▲茲懷斯門車站

IMG_5419.jpg

▲茲懷斯門車站前的小廣場(這些人大概都在等人來接吧!)

原以為小鎮是熱門路線的轉車點,火車站附近應該會很熱鬧,沒想到異常無趣,除了到一家正在大拍賣的鞋店去逛了一下外,就回到車站去等車了;回到車站後,發現剛才在等車的人潮都不見了,走到站前小廣場一看,那裡卻停了一台遊覽車,司機看到我們並問我們要到哪去,我們說要到施皮茲,他說因為從茲懷斯門到Boltigen這一段的鐵路進行維修工程,所以,要用接駁車的方式到Boltigen,那就只好上車了,果然一到車上,發現大家都已坐定,不過好在都有位置可坐,也沒甚麼好抱怨的了。

1741.jpg  

▲左邊這家鞋店就是我們進去打發時間之處

IMG_5425.jpg  

▲民宅門口用馬賽克磚貼出的壁畫

穆爾登【Murten】

這樣輾轉換了三趟車,終於在13:13p.m抵達穆爾登,距離14:30p.m的船班大約還有一個多小時的空檔,就利用這個空檔打理午餐並在這個小鎮逛逛;一出穆爾登車站往右走,順著Bahnhofstrasse走就可通到舊城區,不過這條路的後半段是個上坡路,雖然不長但坡度算是陡的了;途中剛好經過一家Coop,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早上的遊客已來掃過一次,熟食區和麵包都沒太多的選擇,只好隨便挑幾樣東西填飽肚子,晚上回去再吃好一點囉!

這個小鎮看起來很普通,但其歷史卻可追溯至石器時代(8200~5500 BC),考古學家在此發現許多用來作為武器或工具的燧石碎片,而這些燧石主要來自城東的低地沼澤,雖然多已存放於博物館,但確切的發現地點不是沒有正確的紀錄就是遺失或遭到覆蓋,而這附近的人居遺址多是從新石器時代(5500~2500 BC)到青銅器時代(2300~800 BC)之間,而這附近也發現許多古墓,像在城市東北邊的Löwenberg就發現有從青銅器時代中期到拉登文化(La Tène culture,1000~450 BC)的墳墓,還有西元前800~600年間、凱爾特人(Celtae)的哈修塔特文化(Hallstatt culture)的墓塚,此外,還發現大約在BC200年末到AD100年初時,大量的古羅馬別墅(Roman villa)和一塊羅馬道路。小鎮的名字來自於凱爾特語"moriduno"一詞,意為"湖畔堡壘",在歷史上第一次提到它,是在西元515年,當時被作為防禦之用且稱為"Muratum”;1013年,勃艮第國王魯道夫三世強化了該地的防禦工事,但在1032年,此處被布魯瓦公爵歐都二世(Odo II,Count of Blois)所佔領,但他也僅佔有此地短短幾年而已,1037年時便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Emperor Conrad II)的軍隊所圍困,他在撤退時身亡且皇帝下令摧毀城堡;107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將穆爾登及其他部分的領地授予洛桑主教;這個地方真正被開發成為城市有兩個版本的說法,一是在1159年時由Zähringen公爵伯克托爾德四世(Duke Berchtold IV)所建,另外一說則是由當時的洛桑主教在1170~1180年間興建,但不論哪個版本是真的,在爾後的日子裡,由於此地地處薩伏依公國和哈布斯堡王國的邊境地帶,領地歸屬的紛爭不斷,儘管當時的薩伏依公爵菲利浦一世(Philip I of Savoy)拒絕將此地給予哈布斯堡王朝,但1238年時,哈布斯堡國王魯道夫(King Rudolph of Habsburg)將它圈為皇家莊園並建起城牆,而歷史上第一次在書面資料中提及它為城市的時間也是在這一年;而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雷德里克二世(Frederic II)承認穆爾登作為"自由帝國之鄉"(意即成為皇帝居住駐所的考量點之一,因為當時的皇帝大多都不考慮居住在義大利南部或阿爾卑斯山北部的小鎮),然而這樣的光景並未持續太久,1255年,它再度成為薩伏依公國的彼得二世公爵(Count Peter II of Savoy)保護下的領地,但為避免衝突再現,1291年時薩伏依的艾瑪迪斯五世(Amadeus V of Savoy),在魯道夫去世後,再度買下這個城市,但不久就又再度失去給其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阿爾布雷希特一世(Albert I of Germany);1310年,薩伏依皇室以4,000馬克銀幣買回穆爾登及周遭土地,這一次薩伏依公國是真正的握有此地的控制權,而這段期間之內,他們也積極地與周遭的瑞士城市發展聯盟關係,1245年,他們和弗里堡市(Fribourg)簽訂條約,條約上清楚載明弗里堡和穆爾登公民保證在任何危機下互助,並積極促進和平,而後在1335年時,也和伯恩簽下相關的和平互助條約;1416年,一場大火使得後來的重建工程都以石材為主;1476年6月22日,史稱"大膽的查理(Charles the Bold)"這位勃艮第公爵,發動一場戰役包圍了穆爾登,城鎮被包圍了13天,最後由伯恩軍隊擊退了來犯的勃艮第軍隊,這場戰役勃艮第軍隊至少死了上萬人,因此,每年的6月22日,穆爾登都會慶祝這個歷史上的勝利;從1484年以後,穆爾登便在伯恩和弗里堡這兩個州的統治之下,1530年,在伯恩的壓力下,穆爾登接受了宗教改革並接納新教,這個舉動卻和保守的天主教城市弗里堡產生了衝突,但此地隨著掌控伯恩和伊韋爾東萊班之間的經商要道而逐漸富裕,雖然早在1584年時,伯恩和弗里堡便給予當地成立商會的權利,但直到1731年,木桶製造商、木匠、鎖匠和櫥櫃商才成立了第一個自己的商會;17世紀後期,在鎮外成立了一間磚窯廠和釀酒廠;繼1798年法國大革命後,穆爾登成為赫爾維蒂共和國(Helvetic Republic)Saane和Broye州的一部分,隨著1803年共和國的瓦解,它成為弗里堡州的一個小鎮。

IMG_5452.jpg

▲穆爾登城堡(Schloss Murten)-由彼得二世公爵建於13世紀中期,為一不規則五邊形建物,城堡的外牆和半圓形塔樓的建立加強了城市的防禦工事,1476~1540年間,城堡經過多次重修,現在所見到帶有晚期哥德式及文藝復興後期的巴洛克式風格相融合的建物,是於18世紀時整修後至今的面貌。

IMG_5464.jpg  

▲從城堡旁的公園拍穆爾登湖

IMG_5470.jpg   

▲Murtenhof-始建於1476年,為晚期哥德式建築,1740年代的施密特家族(Familie Schmid)稱它為大房子(Grosshaus),並且這是當時穆爾登最重要的豪宅,伯恩式屋頂(Berner Dach)是1672年時完成的。 

DSC03046.jpg

▲這街道的感覺跟伯恩超像的

IMG_5473.jpg

▲伯恩門(Berntor)-現在的外貌是自1778年以來的樣子

IMG_5479.jpg   

▲德國歸正教堂(Deutsch-Reformierte Kirche)-舊穆爾登教堂所在地,1762年舊穆爾登教堂被拆除並興建這座教堂,從右側走到後面尖塔處,就有樓梯可上到穆爾登城牆 

 IMG_5485.jpg

▲城牆走道靠城區的這一側用這樣的鐵絲網窗保護遊客

IMG_5491.jpg  

▲從城牆上拍整個城區 

IMG_5496.jpg

▲聖模里西斯教堂(Kirche Sankt Mauritius)-屬羅馬天主教會,建於1885~1887年間,新哥德式建築風格,旁邊的塔樓建於1925年

IMG_5497.jpg   

▲從城牆上拍德國歸正教堂(那兩個人所在的地方往尖塔方向走,就是剛才我所指教堂右側通往城牆樓梯的地方) 

IMG_5500.jpg

▲最後那座方塔就是穆爾登城牆開放部分的尾端

IMG_5506.jpg  

▲從上圖的方塔往穆爾登城堡方向的城牆,相連的部分居然都是房舍,所以,到此也就無法再走過去了

IMG_5509.jpg

▲從方塔的另一個窗口拍湖面

IMG_5512.jpg  

▲這麼短短的距離內,居然有那麼多的防禦塔,可見當時這裡真的是兵家必爭之地

算算時間已經快要兩點了,那就花點時間來找碼頭;其實穆爾登碼頭也不算難找,穿過伯恩門後左轉往下一直走就可以通到碼頭,不過要先告訴各位,走下去後要再走上來可不是件輕鬆的事,建議先查好船班時刻表,再決定花多少時間逛這個小鎮。

IMG_5518.jpg

▲▼穆爾登碼頭一景

IMG_5523.jpg  

三湖區的兩湖遊船【Murtensee & Lac de Neuchâtel】

打從第一天開始,在瑞士坐船遊湖或遊河,到今天大家已經搭乘不下七、八次了,本想問大家是要來個三湖遊船還是兩湖遊船就好,因為這班兩點半的船班是三個湖都會走到,最後在比爾(Bienne/Biel)作為終點站;果不其然大家都只想選搭時間最短的船班,那就只好順應民意,搭到娜莎泰爾(Neuchâtel)就好了。

1758.jpg  

▲從船上拍穆爾登

可能是下午的太陽太大了,我們決定選擇躲在船艙內,好在老外喜歡曬太陽,船艙內還有座位可坐;穆爾登湖和娜莎泰爾湖中間是靠一條小運河連接,船離開穆爾登碼頭約十幾分鐘後就駛入運河,運河兩邊因為都是麥田區,僅在河道兩旁種植樹木,因此,景色並沒有甚麼特別之處,正好是個適合小睡一下的行程。

IMG_5524.jpg

大約15:00p.m左右就通過運河進入到娜莎泰爾湖,果然真的是個大湖,湖面寬度及長度雖都不如雷蒙湖,但想要看到伊韋爾東萊班那一端也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IMG_5548.jpg    

▲後面跟過來的船班所走的河道,就是連接穆爾登湖和娜莎泰爾湖間的運河

IMG_5536.jpg

▲讓各位感受一下娜莎泰爾湖的縱身長度

IMG_5551.jpg  

▲紅色的建物是被稱為紅教堂(Eglise Rouge)的聖母教堂(Notre-Dame Church),新哥德式的建築風格,建於1906年

IMG_5560.jpg

▲娜莎泰爾碼頭一景

IMG_5566.jpg  

▲這棟矗立於碼頭的古建物內有遊客服務中心和郵局,但正對碼頭這一面的歡迎標語只見日文,看來來訪此處的亞洲遊客還是以日本人居多啊!

娜莎泰爾【Neuchâtel】

抵達娜莎泰爾約是15:45p.m左右,因為太陽還是很大,就決定先前往參觀娜莎泰爾歷史及藝術博物館;會想參觀這座博物館,是因為裡有三個木偶娃娃,這三個木偶娃娃可算是早期的精密機器人,是由Jaquet Droz在1764和1774年製成,動作花樣最簡單的"Draughtsman",可畫6款圖畫,還會吹走紙屑;而"writer"可寫40個單字外,還會用筆點墨水,眼睛亦會隨著筆觸移動;"Musician"是個女娃娃,穿了白底紅花套裙,能彈奏5首樂曲,還可以做出挺直腰部和深呼吸的動作;當初光看到這些介紹,就覺得一定非常有趣。

考古學家在娜莎泰爾附近發現13,000BC左右的馬格德林(Magdalenian)狩獵營地,在火坑的附近發現有雕刻痕跡的打火石和人骨,並且從褐煤中發現三個小型耳環,耳環可能是一種生育能力的象徵,它是在瑞士已知最古老的藝術代表作品了;而克羅馬儂人(Cro-Magnons)和阿齊利人(Azilian)都曾在此狩獵;在附近的森林裡也發現哈修塔特文化時期的墓穴,同時也有西元2~3世紀的高盧-羅馬(Gallo Roma)浴場被發現,其中最重要的是在離娜莎泰爾不遠處的Serrières,發現了梅羅文加(Merovingian,或譯為墨洛溫)王朝的墓地群-38個可追溯至7世紀的墓穴被挖掘出來,其中包括許多鑲嵌或鍍銀的皮帶;此外,在Serrières的聖約翰教堂(Saint-Jean church)也發現了7世紀時的神殿遺跡;在1011年時,勃艮第的魯道夫三世(Rudolph III of Burgundy)提出在此地的湖岸邊新建新的城堡給他的妻子,而娜莎泰爾其名便由此而來,在古法語中的"neu"即現在"neuf"(新)、"châtel"即現在"château"(城堡),而當時這個被當作禮物的新城堡,可能是用以管理勃艮第國王西部的皇室莊園而設立;在1214年,娜莎泰爾正式被稱以城市之名;爾後的三百多年,娜莎泰爾穩定且蓬勃發展,1530年,當地人民接受改革並宣布城市和周圍的土地是不可分割的,而尋求未來的統治者是公民的天職;隨著越來越多的權力和威望,17世紀初期,娜沙泰爾的水平已經提高到一個公國的水準,但在1707年時,由於瑪麗‧奧爾良‧隆格維爾公爵夫人及娜莎泰爾公主的死亡,後繼的領導人則必須從15位提出申請的人中選出;首先,人民希望新君主是個新教教徒,且必須強大到足以保護娜莎泰爾,但又不能遠離他現有的領地太遠,當時的法王路易十四世覬覦這樣的一個地方,因此他非常地積極,但娜莎泰爾人民最終屬意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而新君主也不負人民所託,隨著"強調維持現狀的穩定性"這項保證,娜莎泰爾進入黃金時期,各行各業(包括製錶和蕾絲緞帶)、甚至是金融業都進行穩定的擴張;但18、19世紀之交,普魯士國王被拿破崙一世所擊敗,被迫放棄娜莎泰爾,而拿破崙的陸軍元帥路易斯‧亞歷山大‧貝爾蒂埃(Louis Alexandre Berthier)成為娜莎泰爾的新領導人,他修築道路及恢復基礎建設,但他卻從未真正踏足這塊屬於他的領地;拿破崙倒台後,普魯士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Frederick William III)重申其繼承及管理權,並提出娜莎泰爾應與其他的瑞士各州緊密的聯繫,如此,他才好發揮對這些區域的影響力;在1814年9月12日,娜莎泰爾成為瑞士聯邦第21州的州府,同樣也隸屬於普魯士公國;採用不流血革命的方式,娜莎泰爾擺脫了傳統受王侯統治的過去,1848年3月1日,正式加入瑞士聯邦、成為瑞士的一員。

DSC03054.jpg  

▲娜莎泰爾歷史及藝術博物館

娜莎泰爾歷史及藝術博物館距離娜莎泰爾碼頭不遠,步行約7~8分鐘就可抵達,一到門口,一塊紅色的牌子擺在門口,看不懂是德文還是法文,但感覺像是特別的訊息,心想不會那麼倒楣吧?!是遇上公休日嗎?在台灣查資料時,得知今日是特別可以免費進入參觀的日子,怎麼會無法參觀呢?去推門時發現推不開,心想只能認了,既然無緣參觀,那就去別的地方吧!就在我們想打退堂鼓時,一位女士從裡面走了出來,再去試推大門,才發現原來門太重了,不特別用力真得會推不開,那既然有人進出,就進去問問看是否能參觀;一進到裡面,我們就詢問今天是否可以參觀,工作人員很明確地告訴我們"當然可以",而恰巧有一位來自對岸但在此工作已有十年的男士,問我們從哪來,我們告知他從台灣來,他馬上就用中文開始和我們交談,可能是在這裡講中文的人太少了吧!發現他的中文在某些地方已經有些不"輪轉"了,我趕緊向他詢問我們最重要的參觀標的-那三尊木偶娃娃,他告訴我們"Musician"在另一個地方借展,而"Draughtsman"在維修,"writer"則在裡面,心想雖然不能看到三尊木偶,"沒魚蝦也好",總比一尊都看不到還好,而他說裡面也有很多展覽廳,如:美術、應用藝術、歷史、錢幣收藏和Jaquet-Droz當初製造這三尊木偶和木偶維修的影片等,他都建議我們去看看,反正來都來了,那當然要好好的參觀一下囉!

IMG_5581.jpg

▲通往二樓樓梯間的壁畫

IMG_5612.jpg  

▲二樓東側的武器展示室

IMG_5635.jpg

▲▼精美的古典鐘

IMG_5638.jpg  

IMG_5644.jpg

▲這個金鳥籠裡的鳥會不會動不清楚,但好像是個音樂盒

IMG_5647.jpg  

▲writer(感覺這個和介紹上會表演的那個好像尺寸不太一樣耶!管它的,有看到就好啦!)

IMG_5650.jpg

▲▼超吸睛的音樂盒

1783.jpg

IMG_5658.jpg

▲▼機械鴨

IMG_5659.jpg  

IMG_5692.jpg

▲既然無緣一次得見三尊木偶合體表演,只好PO這張博物館內的DM給各位看了

IMG_5653.jpg

▲館內的沙發

其實整個博物館並不如外表看到那麼大,裡面雖有20幾個展覽室,但大約40分鐘左右就能逛完,中間還有一段時間是老婆大人和女兒在放映室裡看那三尊木偶的相關影片,所以,大約16:30p.m左右,我們就決定慢慢走向娜莎泰爾車站;從博物館旁的Rue J.-J.-Lallemand走,穿過Avenue du Premier-Mars,就會接到Rue de l'Orangerie,中間經過一堆不知名的小路,反正方向不變,就是要想辦法走到Avenue de la Gare就對了。

IMG_5701.jpg

▲Avenue du Premier-Mars旁的公園

IMG_5710.jpg  

▲Rue de l'Orangerie的盡頭就是這棟像是私人豪宅的地方,如同右邊的標示牌指示,必須從右邊才能繞過這棟大房子

IMG_5713.jpg

▲但還是很好奇,這棟大房子到底是什麼地方?

IMG_5716.jpg  

▲啥!原來是間餐廳,回來一查,才知道這間餐廳主要提供大型宴會使用,而其歷史可追溯至18世紀呢!

IMG_5719.jpg

▲從旁邊的步道拍旅館的中庭花園

IMG_5731.jpg   

▲娜莎泰爾車站

抵達娜莎泰爾車站約是16:50p.m左右,一查車班,經由伊韋爾東萊班返回洛桑的車剛走,於是大夥討論接下來的行程,我們家由於上次沒看到日內瓦大噴泉,於是決定重返日內瓦,而另一批有人則決定搭車到伯恩,再從伯恩返回洛桑。

IMG_5750.jpg  

▲在車站內等車的空檔,就到處亂逛,結果發現有電聯車可通往碼頭邊,又一個功課沒作足,否則省掉爬這一段上坡路的時間,就可以趕上剛才的火車了。

再訪日內瓦【Genève】

抵達日內瓦已是將近19:00p.m左右,反正今晚已是在這附近最後一晚,能混多晚算多晚,如果今天還看不到大噴泉,那只能說命中無緣啦!走到走到白朗峰大橋時,我們都驚叫起來了,一道沖天水柱正在湖面上畫起美麗的弧線,二話不說,拿起相機趕快拍啊!

IMG_5758.jpg

▲大噴泉(Jet d’eau)-每秒約可噴出500公升的水量,高度可達140公尺,早在1886年時,原只是附近水力發電廠的安全閥,工人下班時為釋放多餘的水壓,便成了這一道沖天水柱,在工人刻意將水加壓,竟成此特殊景觀;1891年時,為慶祝瑞士建國600周年,日內瓦當局將閥門移至湖畔碼頭邊,在當時還引起湖岸居民的反對,深怕破壞湖區美景,想不到100多年過去,卻成為吸引世界各地遊客爭相一睹的壯麗景觀;剛移入日內瓦湖時僅能噴出90公尺高,1951年在湖面下加建抽水幫浦站後,以抽取湖水來代替水廠水壓,才達到今日的高度,最熱門的觀賞景點是英國公園與對岸的湖珍珠公園(La Perle du Lac),或是直接沿著堤岸來到它的腳下,近距離感受時速200公里水柱的震撼,有時還能欣賞到360度的圓形彩虹呢!

IMG_5764.jpg  

▲在拍大噴泉時,忽然發現附近有一群穿著和左邊那位帥哥一樣的綠衣服,他們全都瘋狂地往下叫囂著,我們走過去一看,就發現右邊這位先生"超性感"的穿著,似乎右邊這位先生像是要進入他們這群兄弟會般,在舉行某種入會儀式,大家似乎在慫恿他跳下水去,反正湊熱鬧也順便拍下這張照片囉!

IMG_5775.jpg  

▲老婆大人和大噴泉的合影

再探洛桑【Lausanne】

回到洛桑大約是20:10p.m左右,女兒已經不想再跟我們走了,就請友人幫忙帶她回旅館並解決晚餐,我則說服老婆再搭一次捷運M2線到更後面的Bessières站,因為想去看看洛桑大教堂(Cathédrale de Lausanne)一眼。

IMG_5789.jpg

▲捷運M2線就走在Pont Bessières下,所以,Bessières站內的電梯可向上通到橋面,向下通到Rue Centrale

IMG_5792.jpg  

▲▼洛桑大教堂-瑞士境內規模最大的主座教堂,同時也被認為是瑞士最美麗的哥德式建築,始建於1150年,經過七次不同階段的修建,終在百年後的1275年宣告落成,由教皇額我略十世(Gregory X)與哈布斯堡家的魯道夫一世(Rudolph I)為其舉行奉獻禮;南側大門上的精緻雕像是一絕,刻劃繁複的聖經人物且栩栩如生,更令人驚豔的是這些雕像在宗教改革之前都還有著鮮豔的色彩!此外,從十三世紀開始便遠近馳名的玫瑰窗,更令人目不轉睛,這扇由105片彩繪玻璃組成的玫瑰窗,每一片都代表著不同的節氣、元素與黃道十二宮,體現了中世紀時期的宇宙觀,而232階的鐘樓更是觀賞全城最佳的位置;而洛桑大教堂另一奇特之處,就是它可能是瑞士最後一間保留守更人制度的教堂,每天晚上10點到凌晨2點,都能聽到大教堂樓上傳來守更人聲若洪鐘的報時聲,在寧靜的夜晚裡,顯得格外古趣。

IMG_5799.jpg

因為時間已經太晚,無法進入教堂內參觀,所以只能拍拍外面作為交代了;由於明天的行程也很重要,未免睡眠不足,只好打道回府了。

IMG_5808.jpg

▲從Pont Bessières上拍(左邊的尖塔建物就是聖弗朗西斯歸正教會的所在)

IMG_5811.jpg  

▲從Pont Bessières上拍洛桑大教堂

1819.jpg  

▲逛到這裡,我就如同友人的這張洛桑烏希碼頭旁的夕照上的水鳥,倦了也累了,好想睡覺啊!

住宿旅館:Fassbind Hotel Alpha-Palmiers(簡介:距離洛桑中央車站僅200公尺,生活機能良好,有捷運M2線方便前往洛桑市區各地,晚上很安靜,有免費的WiFi可用,不附早餐;三人房房價:約CHF149.5/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twell0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